【摘要】美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提高全民素質和建設現代文明的必要途徑,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必須重視美學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審美教育
美育是一個手段與目的相統(tǒng)一的過程,是教育者根據特定時代的審美意識,借助各種審美媒介,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使受教育者在審美情感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審美觀點和發(fā)展一定的審美能力的過程。美育在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1.以科學的審美觀為指導,繼承歷史上一切有審美價值的東西,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以豐富人類文化藝術寶庫。
2.擴大視野,陶冶情操,樹立崇高理想,形成道德觀念,豐富精神生活,改善社會風尚,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3.與德,智,體等密切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因此,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美學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鑒賞力,激發(fā)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是當今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具有創(chuàng)造個性的人才的任務之一。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審美教育,如何挖掘和提煉各科教學內容中的審美因素,如何把這些美學因素實施以于教學過程之中,是學校審美教育必須重視的問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主要談談語文學科中的審美教育。
語文課是中小學各門課程中占時最多,審美內容也最豐富的一門課程。多種體裁,多種形式,多種筆法的語文課文都帶有相當濃厚的美學色彩,從美學的角度看,教材中的各種文章以生動,形象,優(yōu)美,富有情感的文字,多方面地描繪了大自然的美,展示了社會生活的美,剖析了人類心靈的美,宛如一個個絢麗多姿的世界呈現在教師和學生的眼前。
一、挖掘和提煉課文中的審美內容
中小學語文教材,體裁多樣,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題材范圍廣泛,形式多樣:敘事散文,小說塑造了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如《邊城》中的翠翠;抒情散文,抒情詩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深遠的意境和情感豐富的意象,如《荷塘月色》;議論文論述了各種形態(tài)的社會,人生和科學知識,揭示了社會的生活,展示了人生的真諦以及科學的真理,如《五人墓碑記》。這些課文中有人物形象的美,自然風光和生活場景的美,意蘊和哲理的美,其節(jié)奏、韻律、修辭無不講究美學效果和藝術手法。作為一位語文老師在講授中僅僅劃分段落,明確中心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當從審美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文學的藝術審美欣賞,把審美方法融貫到語文的教學中,把文學的思想、內涵寓于審美的形式中。如關漢卿的戲劇《竇娥冤》,寫了善良的竇娥被張驢兒父子迫害致死的故事,表現了作家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和對勞動婦女的深切同情。在這篇文章中蘊含著一種悲劇美學因素,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悲劇美的感染力和激發(fā)力,激起他們的深刻情感,從而更好地感受什么是“悲劇美”。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描寫大自然壯麗山河,美麗風光的文章,通過閱讀和欣賞這些文章,學生會產生一種對大自然的親切之情,進而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如《醉翁亭記》的四季景致,《赤壁賦》中的夜色長江,《雨中登泰山》的詩情畫意等等無不表現出課文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理趣。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文課本中的許多文章里那些鮮明形象之美、各具特色的結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宏偉壯闊的氣勢無不是由情感化的語言建構起來的,無不體現出語言之美的魅力。有些作家的語言本身就極有特色,如韓愈的汪洋恣肆,朱自清的樸素淡雅,魯迅的辛辣嘲諷等,這些都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一起細細品味。漢語與其它語種相比,詩意般的語言、豐富多姿的詞匯,不論繪形摹聲、表情達意,還是塑形象,創(chuàng)意境,都那么具有表現力,那么具有感染力。尤其是中國古代的詩歌,其中的語言更是值得我們玩味。因而,語言美也是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內容。
二、審美地傳授語文中的審美內容
語文的審美教育主要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的,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作出精巧安排,創(chuàng)造審美化的課堂氣氛,把學生引入情感化的美的境界之中,提高語文的文學藝術審美教育效果。
富有審美情感地朗讀課文是文學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別是抒情詩和抒情散文,應當讓學生反復吟誦,深切體會其中的感情和韻味。其一,在朗誦課文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閱歷和情感體,展開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進入廣闊深遠的文學境界。其二,讓學生體會和認識到課文中精彩語句的美學修辭效果和傳達的細膩的情感意蘊。其三,教師應當形象生動地講解課文,不僅從細節(jié)上而且從整體效果上,使學生體會到作品所表現的各種美學因素及總體美學效果。
多種手段展示是文學美育的又一重要手段。文學必須借助想象,但想像也須借助客觀原型。因此,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篇目可以音樂,圖畫,多媒體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文學之美。在《肖邦故園》這篇文章中,作者把音樂家的音樂與自然景色描繪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揭示了肖邦的音樂與故園的關系。教師在講授這篇文章時,不應只從字里行間尋找信息,而應以圖片形式展示肖邦故園,波蘭風光,向學生播放肖邦音樂,這樣才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音樂美與景色美。
總之,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應使師生共同進入審美氣氛,教師應審美的傳授知識,學生能夠審美的認知課文和掌握知識,這尤其體現在文學性強的課文教學中。如能真正做到這一點,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必將是所有學科中最豐富多彩的,最能讓學生感受美的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韓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