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在進行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欣賞一些美術作品心智得到啟迪,自身的修養和個人素質都會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但是當下美術教育中存在著對美術教學的不夠重視,美術教學方法過于僵化,無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等癥狀,以下筆者結合蘇教版初中美術教學,從欣賞評述教學這一方面進行論述,以期與廣大教育者共勉。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欣賞與評述;教學方法
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就明確指出了,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美術學習活動所應該設計的四個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藝術家豪澤爾先生曾經別具見解地提出“人生來可以成為藝術家,但成為鑒賞家卻必須依靠教育。”由此可見,對美的存在進行欣賞性教育,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才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促進學生對美的感受力,最終自身得到美的感染。美術欣賞是指欣賞主體以各種視覺藝術作品和視覺藝術形式作為客體而進行的視覺心理活動,欣賞主體常常通過對這個客體的感知、判斷而獲得身心的愉悅感。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評述是緊密聯系的兩個過程,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自身得到審美愉悅,并進行判斷與評論,不但從語言方面去理解和解析作品,還要從美術史、美術與社會、美術與文化等方面綜合地來觀照整部作品,從而自身的美術修養得到一次真正的洗禮。以下,筆者論述課堂教學中具體的方法和措施。
一、感知作品的藝術形式,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
每當學生接觸一部新的美術作品,教師都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進行觀察和體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整部作品的色彩、材質、線條、甚至主題和形式等方面進行第一次的直觀感受。這個過程是學生的第一感覺,是學生的一種潛在意識的激發,同時也是對自身審美個性的一種發現,這是學生審美素養形成的十分重要的一步。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進行欣賞時,之前雖然學生對這幅畫都有一定的了解甚至進行過欣賞,但是教師還是引導學生靜心、認真地欣賞這幅畫的線條、色彩。學生通過觀察顯然發現了這是一幅婦女的半身肖像畫,但是肖像后面重疊的山巒有什么深層的含義,這幅畫的人物形象與背景都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并且明暗交匯處自然而又柔和,特別是這幅畫的主人公的表情到底是憂傷還是高興呢,這些都引發了學生對這幅畫的觀察后的思考。
二、理解作品的主題和內蘊,培養理性分析的能力
僅僅從作品的表面形式進行欣賞,并不能發現作品的深層次的美,學生無法從作品中發掘出更深的意蘊,就無法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和解析。因此,通過第一步的感性觀察后,引導學生對作品的主題與內蘊的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學生進一步理解作品的基礎,也是學生對美進行理性分析能力的一種培養。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作品的題材、主題進行分析,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該作品的背景,而接著就需要學生根據這些推測出作品所蘊含的意義和韻味。而每一部作品所蘊含的深刻的意蘊,正是這部作品的精髓之所在。在進行《蒙娜麗莎》觀賞的時候,教師就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段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人文景觀,通過這些圖片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對話,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背景與精神內涵,甚至達芬奇的個人特色以及《蒙娜麗莎》的創作背景等方面,師生之間進行了交流。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們對這幅畫有了新的理解,對作品的內涵有了新的認識和解讀。而對于梵高的《自畫像》,因為梵高的作品本身具有后印象派的典型特征,許多學生在進行第一次感知作品的過程中,由于其抽象化的線條與象征意蘊,很多學生無法對這個作品進行整體的理解,這個時候理解作品的主題和內涵就變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方式將梵高的生平向學生進行簡單介紹,特別是梵高的創作風格,以及創作《自畫像》的背景。梵高曾對自己的這幅自畫像有過評價“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過去平靜得多了,盡管在我自己看來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滯了些。”對學生解讀作品有一定的作用。還有這幅畫所采用的灰藍色的連續曲線所產生的如同漩渦般的背景,與畫中木然的神態形成強烈的對比,都值得學生去認真思索。
三、綜合判斷并進行個性化評述
學生對作品進行感性與理性的判斷之后,形成的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觀賞,還沒有經過自身的主觀判斷,以自己的喜好與價值觀形成對這個作品真正意義上的欣賞與評述。而這個過程正是學生鑒賞能力提高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結合自身的喜好,進行作品評述,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色,對學生的獨到的見解給予保護和贊揚。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生表現出對所欣賞的作品表示出不喜歡,教師可以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果他是作者會怎樣畫,這樣學生的審美與創造能力就得到了相輔相成的促進。
對于美術知識的學習與感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主體對客觀世界的不斷觀照,對美的不斷發現與創造。但是對于美術教育而言,存在很多令人堪憂的現狀:許多家長和老師,對于美術科目沒有正確的認識,他們認為美術只是一門副科,相對于影響升學率的那些科目而言,沒有什么實用價值,造成一些學校的美術課被占用的現象嚴重,學生根本無法得到藝術的熏陶與感染。其實不然,美術課程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必要的,特別是對于身心都在發生急劇變化的初中學生而言,美術課程對于其形成良好的氣質、人格與個性都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美術課程是學生對優秀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動手能力的良好契機;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的基石。因此,初中美術的學習是不可忽視的。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的“欣賞評述”的教學,要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情趣,從多個角度去啟發學生認識自然美和作品之美。所有老師要不斷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通過語言和文字等形式,將自己的內心體驗表達出來,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很好地融合為一體。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2]王大根.美術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劉志敏.談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欣賞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馬鞍鎮城西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