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刀耕火種”只能產生極其低下的生產力一樣,“一支粉筆一張嘴”的狀態斷然難以適應信息化的現代社會,更不用說面向未來的21世紀教育。正如“工具”的革新可以改變生產關系那樣,教育技術現代化必將給整個教育體系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因素帶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隨著以計算機,多媒體為代表的高科技不斷發展,一場由教育手段現代化帶來的課堂教育模式的革命已悄然而至,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處于世紀之交的現代教育,唯有主動接納先進的科學技術,方可步入教育的洞天別地。
多種電教媒體介入語文課堂教學領域,恰似一縷溫馨的春風,給教學帶來了異彩紛呈的動人景象。
一、激發興趣,誘主動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異事物可以引起學生的定向研究反射,并能在此基礎上產生更高水平的定向——求知欲。學習性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朱熹有言“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電教手段的多樣性,新穎性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直接的學習興趣,從而誘導其主動積極地求知。由于電教手段的運用,語文課堂上能聽到優美動人的音樂,聲情并茂的朗誦,可以看到新奇有趣的投影,錄像;或再現太空奧妙,海底珍奇,或展示園林奇葩,建筑瑰寶,或探究現代“千里眼”——遙感技術,或研討千古之謎——棘人懸棺……圖文并茂,聲話同步,一改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單調,僵化格局,這怎么不令學生興趣盎然,心馳神往,樂學不疲呢?
二、創設情境,助加深理解
教材主要通過文字來傳遞信息,學生接受教學內容的過程是一種主動的對教學情境的反應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必須經過表象活動才能掌握學習內容,學習效果受制于表象活動的豐富程度而表象的形成又依賴于生活經驗的積累。電教手段用圖像或聲音表現教學內容,使學生直接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縮短了學生與課文內容的時空距離,從而幫助學生準確體驗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周總理,你在哪里》時,考慮到現在的初中生對總理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我先讓學生觀看有關介紹總理生平事跡的幻燈片,再讓學生看《十里長街送總理》的錄像片段,在此基礎上,選放《周總理永垂不朽》的部分解說錄音導入課文,讓學生聽配樂詩《周總理,你在哪里》,效果非常好,學生在電教手段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情緒體驗準確深刻,無需教師條分縷析,只消在關鍵處略加點撥,學生自能領悟課文所蘊含的深義。
電教手段在巧解疑難方面也顯示了獨到的優勢:學生對一些陌生的知識,抽象的自然規律,紛繁錯雜的生活現象往往極少生活經驗,有的也只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僅憑聽老師三言兩語抑或是很詳盡的講解還是如墜云里霧里,況且有些知識老師也知之不多。使用電教手段進行一番演示,效果就不一樣了。如講《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先在鏡片上改變酸堿的濃度,銀屏上的顏色表隨之變化,這樣學生便理解了花兒呈現各種顏色的原理。接著在銀幕上映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然后用一紅膠片蓋在上面,于是銀幕上便只有紅色了,同樣分別用橙黃綠青藍紫的膠片蓋在上面做實驗,反射的顏色也隨之改變。這樣,學生便懂得了花兒呈各種顏色的光反射原理。另外像光合作用。蜘蛛的生理機能等都可運用電教手段進行演示,不止生動有趣,而且頓釋疑難。
三、視聽并用,強學習實效
我們知道在學習過程中,組織多種分析器參與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促使暫時聯系的形成,其效果明顯優于單一分析器的活動。據一份研究資料顯示:知識獲取率,視覺占83%,聽覺僅占11%。注意力集中比率,視覺為81.7%,聽覺為54.6%。記憶率比,純聽覺60%,純視覺為70%,視聽兼用為90%。電教手段聲畫同步,學生學習時視聽并用,省時高效。
像有些說明文介紹的內容比較豐富,說明的線索較為紛繁,有關時空的詞特別多,學生在字里行間穿行往返,課已上完了,往往還是腦不清,心不明,甚至一鍋粥。如《春》,采用傳統教學,往往耗時耗力,當堂背誦率百分之三十左右。教學時,如果運用幻燈,放出五幅春景圖,讓學生看著畫面理解作者寫景的層次,體會一些詞語的精妙,學生便能很快理清思路,抓住關鍵詞語,準確背誦課文,當堂背誦率百分之八十以上。
四、相機穿插,拓教學內容
語文教育內容長期受到課程設置,大綱要求,教材體系,講授方法,考評標準的制約而產生相當明顯的局限性,二十世紀此起彼伏的“兒童中心”,“生活教育”,“活動課程”,“人文素質”等教育潮流,以及日趨分化同時由高度綜合的學科群落和體系,已經給語文學科的教育內容帶來了鮮活的養料和充滿生機的造血功能。語文學科的教育內容已達到了空前豐富和充實的地步,自然景觀,人文風情,社區文化,校園環境,家庭氣氛,人生際遇,影視屏幕等,無處不充盈著現代語文的教育內容。新世紀最富有價值的語文教育觀念,將是依托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以國際語文交流為范圍,以終身語文發展為時限,以語文素質提高為指導的大語文教育觀。電教手段的運用,為實施大語文教育提供了一條便捷有效的途徑。如教《老山界》,我們可以讓學生看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錄像,講《蘇州園林》可穿插有關蘇州的自然景觀,人文風情幻燈,錄像等,變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為開放式課堂教學,從而拓展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
五、因生制宜,促個體發展
運用電化教學打破了教師統一講臺和“一刀切”的現狀,有利于適應學生差異,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特長得到發展。如經常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對原有朗讀基礎不夠好的學生,要求對照示范朗讀,糾正方言土音,在不斷地聽讀,模仿中,提高朗讀水平。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就引導他們對照示范朗讀找差距,并把他們的朗讀也錄下來,仔細對比品位,揣摩朗讀技巧,使他們“更上一層樓”。讓學生們觀看歌劇《威尼斯商人》,話劇《陳毅市長》的錄像,再引導學生課后表演課本劇,不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而且使那些有藝術天賦的學生有了用武之地。
六、及時反饋,利教學相長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學習行為包括:知識的獲得,轉換和評價。西蒙的《認識心理學》中也指出:“只有學習者知道學習的結果如何時,才能發生學習”。課堂教學中由于受教師主觀意識的制約和學生水平能力差異限制,教與學之間往往存在“異步”,而一旦出現“異步”,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根據反饋的原理,“沒有反饋信息的系統,要實現控制是不可能的。”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輔助練習,考試等,具有反饋即時,交流充分的優勢。教師通過學生的信息反饋,能及時把握現狀與目標間的差距,教學的內容和節奏,學生則可通過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評價信息反饋,認識自己學習過程的正確與否,適時矯正學習,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同步相長。
總之,運用電教媒體,實施課堂教學,加強了學科課程,活動課程與潛在課程之間的聯系,加速了教學信息的傳輸與反饋調節的有機結合,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重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特長發展等,直觀,新穎,利教便學。因此,合理的運用電教手段是深化教改的迫切需要,也是優化課堂教學的舉措。
(作者單位: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