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分析人體解剖學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培養學生主體性對教學的促進和影響,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完善教學質量。本文結合體育教師的工作實際,分析了體育教師熟練掌握人體解剖學知識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有利于分析技術動作,提高教學水平;有利于預防運動損傷;有利于運動中急救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教育學生注意運動衛生。提出了體育教師熟練掌握人體解剖學知識的必要性。
【關鍵詞】教學;人體剖解學;高職體育教學;學生主體性
隨著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對于人才的需求日漸增多。在當前的歷史時期我國對高職教育的推動和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規劃。高職教育強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側重于知識應用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導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加強和完善。為了這一目標任務的實現,體育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有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如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為進行體育教學和指導學生鍛煉,提供生物學的理論依據。所以體育教師熟練地掌握人體解剖學知識,可以更好地聯系工作實際,幫助解決體育運動中的某些疑難問題,為指導青少年進行科學的健身鍛煉做出更好的貢獻。
一、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引導學生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例如:有的學生平時注重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考試成績良好但僅限于書本理論知識的掌握,一旦涉及人體具體的結構形態在臨床應用時卻不能靈活的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因此教師在介紹內容時應注重加強知識的內部聯系,努力使學生獲取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對于不同的學習階段注意知識的梳理和歸納,增加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獨立的臨床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青少年是長身體時期,骨是在不斷地增長和增粗的,如果青少年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就會改善體內的血液循環,尤其是運動器官的血液循環,使骨組織有一充分的血液供給營養,從而提高骨細胞的生長能力,使骨不斷增長,促進身高的增長。由于在青少年時期骨內所含的有機物質比成年時期的含量多,所以骨的柔韌性和彈性比成年人好,可塑性大,但是,骨也容易發生變形,由此我們應恰當安排教學內容,注意身體的全面鍛煉,養成正確的身體姿態。譬如在進行跳躍、扣球、投擲等單側練習時,必須重視對側肢體的鍛煉,否則易引起脊柱不正常的彎曲。從高處往下跳時,除要掌握正確的落地姿勢外,地面要有沙坑或鋪墊子,避免骨盆承受過大力量而影響正常的發育。此外,青少年不宜經常采用負荷過大的力量練習,要防止過度刺激骺軟骨,促使骺軟骨提前骨化,而影響身高的增長。
二、有利于分析技術動作,提高教學水平,豐富教學手段
在體育教學中,一般都采用講解、示范,弄清動作要領,由易到難分段教學,反復實踐體會動作。如果我們能正確分析技術動作,則有利于更快地掌握動作,提高技術水平。比如,青少年學生都喜愛踢足球,練習正腳背踢球時,踢球腿自然屈膝,大腿向后作大幅度的擺動,這一向后擺動的動作,為的是拉長最后用力收縮的肌肉,使其在收縮時能充分發揮肌力;另一方面,也為了加大踢球腿的運動幅度,從而獲得較大的速度和力量。踢球時,使大腿在髖關節處屈曲的肌肉有髂腰肌、股直肌、恥骨肌、縫匠肌等等,它們是在骨盆固定時快速收縮使大腿前擺屈曲,當大腿在接近垂直位時立即制動,由股四頭肌在大腿相對固定情況下快速猛烈收縮而伸小腿,即由大腿帶動小腿,最后足跖屈即繃腳將球射出。在屈大腿帶動伸小腿的動作過程中,股直肌可能出現“主動不足”現象,為了減少股直肌的“主動不足”現象,技術動作要求支撐腿的腳落在球橫軸的稍前方,使踢球點落在稍后方,有利于射球時股直肌發揮作用。
傳統講授注入式教學法對于形態結構的講述需要借助大量教具模型展示才可完成,在短暫的授課時間內限制教學知識量、影響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引入多種教學手段對于改進教學效果、提高授課質量大有裨益。在強調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中引入分組討論、標本識讀環節,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同時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學習知識競賽引入競爭機制激勵學生,發掘學生潛力;還可通過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創造圖文并茂、影音結合、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完善教學的高效性、生動性、互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為教師提供形象的表達方式,便于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古希臘科學家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在人體解剖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的動機。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設置良好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創造知識學習的積極情緒體驗。例如:介紹“人體動脈血管止血點分布”時,以四肢外傷后大動脈出血急救處理作為情境導入教學重點,在引起學生關注和興趣后,引入“止血點”概念并在標本、掛圖上指出其具體方位和控制出血的范圍,請學生互相尋找四肢止血點方位的同時演示壓迫止血的方法。通過以上的教學模式,使枯燥的理論講述變為實際的知識應用,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自主積極的學習。學生由“被動聽”轉為“主動做”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下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教學的樂趣與成就感。
三、有利于預防運動損傷
在進行體育運動過程中,如果沒有控制好身體的平衡,就容易摔倒而造成擦傷、挫傷,嚴重的則發生關節脫位和骨折。如果向側方或后方倒地,很自然地用手去撐,若上臂處于外展和旋外位撐地,則可能出現肩關節的前下方脫位或肘關節的尺骨后上脫位。當向前方倒地,用手去撐地,則可能出現手肘骨骨折。因此,在運動中摔倒要學會自我保護,總之,不管向哪個方向摔倒,都要屈前臂,上臂內收緊貼胸廓,做出低頭、收腹、團身使身體接近球形的姿勢,因勢利導地進行滾翻就可以避免上述損傷的發生。再例如:介紹“人體動脈血管止血點分布”時,以四肢外傷后大動脈出血急救處理作為情境導入教學重點,在引起學生關注和興趣后,引入“止血點”概念并在標本、掛圖上指出其具體方位和控制出血的范圍,請學生互相尋找四肢止血點方位的同時演示壓迫止血的方法。通過以上的教學模式,使枯燥的理論講述變為實際的知識應用,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自主積極的學習。學生由“被動聽”轉為“主動做”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下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教學的樂趣與成就感。
四、適當激勵,因材施教
執行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正確的評價和積極的引導,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需要及時肯定和鼓勵,幫助其跟上學習進度提高學習效率。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要適時鞭策,在立足“三基”基礎上拓寬學生知識面。尊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和首創精神。注重教學活動的反饋,避免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力求學生的均衡發展。在教學進程中著力構建和諧、民主、平待的師生關系和教育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人本性,鼓勵學生積極學習,自主選擇,主動參與。
五、有利于教育學生注意運動衛生
在運動中,最容易出現的不良衛生就是腹痛。根據腹痛發生在腹部的不同部位,其原因也各不相同。如果腹痛發生在左上腹部則與胃有關,這往往發生飽食后的劇烈運動,由于胃內充滿了食物有一定的重量,在劇烈運動中由于跑、跳的震動,使胃受到牽拉的刺激而發生疼痛;當右上腹部發生疼痛,這是由于肝臟暫時淤血而造成的,往往出現在劇烈運動開始后的不久。
在體育教師的實際工作,需要利用人體解剖學知識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是非常多的。也只有這樣,體育老師才不會被人們誤認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同學們也會十分尊重體育老師,從而對體育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對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孜孜追求。我們都知道,人體的強烈行為一路頭,行為系統(骨、關節和肌肉)走在最前面,可是血液輪回和呼吸系統的功能因為他們的惰性尚未跟上,這時肝臟年夜量淤血而痛苦悲傷,這種現象在體育行為中是常見的。這時就必需稍稍放慢動作速度,用手按壓疼把柄,同時進行年夜口深呼吸,首先是深呼氣,過一會兒痛苦悲傷現象就會減輕或消逝蹤。
此外,行為后就餐也是學生經常輕忽的一個衛生問題,在強烈行為后,人體的各個器官系統都是受著神經系統的支配與調節的。其中支配內臟、心血管和腺體的傳出神經稱之為自立神經,按照它們的結構與功能的分歧,可以把它們區分為交感神經系和副交感神經系。它們都受年夜腦的支配與調節。但對于所支配的器官來說,兩者的功能是對立統一的。好比說交感神經使心臟跳動加速增強,但副交感神經對心臟跳動是減慢削弱的。對于消化系統的功能又剛好反過來。雖然介入行為的行為系統是停下來了,可是呼吸和血液輪回系統的功能仍處于較高的水平,這時交感神經的興奮占優勢,是以消化系統處于按捺狀況,所以強烈行為剛竣事是不想馬上就餐的。一般來說強烈行為竣事后起碼要距離30~40分鐘后就餐為宜。
人體解剖學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對于提高學生成績合格率、優良率效果明顯,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需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教育規律制定完備的教學計劃,根據學生知識基礎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個體認知水平應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實驗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