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閉癥兒童的各種問題行為不僅影響自閉癥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自身發展,而且對他人也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甚至會危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自我傷害行為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對問題行為進行合理、有效的矯正對減輕以至消除自我傷害行為,發展自閉癥兒童社會化行為極為重要。
【關鍵詞】自閉癥;兒童;自傷行為;矯正
一、問題的提出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社會交往、認知和溝通技巧發育的延遲和偏離。問題行為缺陷是孤獨癥兒童外顯行為的主要缺陷之一。自我傷害行為是問題行為中較為嚴重,危害性較大的一種。它是指個體經歷一段長時間反復不斷地或習慣性地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這種行為在自閉癥兒童中的發生率、傷害程度和對他人的影響都遠遠大于其他兒童。
二、自我傷害行為可能產生的原因
1.引起他人的注意和關心
由于自閉癥兒童缺乏與外界溝通的能力與技能,不能把內心的壓抑和需要正常地表達出來,就可能會用自我傷害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和關心。當這種行為出現時,如果沒有正確處理就可能會無意識地強化該行為,使兒童覺得用這樣的行為就能夠引起注意。
2.得到自我滿足
由于自閉癥兒童身心系統功能的障礙,有些兒童感知覺過分敏感或遲鈍,為了減少或增加感官刺激,達到生理上的滿足,也可能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還有一些自閉癥兒童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太少,空閑時間過多,也會利用自傷行為來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
3.宣泄負向情緒
自閉癥兒童大多有語言和溝通障礙,因此內心的世界無法向他人表達。當他們有壓力或感到煩惱和困惑時也可能用自傷的行為來宣泄情緒,緩解壓力,或得到暫時的快感。
除了以上幾種可能導致自閉癥兒童發生自傷行為的原因外還有生理因素等病理原因。
三、對自閉癥兒童自傷行為進行矯正的意義
自閉癥兒童的自傷行為不僅會對自己本身造成傷害,也會對他人(家人、教師、同學等)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存在自傷等問題行為的自閉癥兒童很難真正融入學校和社會。首先矯正自閉癥兒童的各種問題行為也是對他們進行其他各方面訓練的前提。因此,及時、徹底矯正自閉癥兒童的自傷行為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國內外幾十年研究與實踐表明,自閉癥兒童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所以,訓練者一定要對自閉癥兒童自傷行為的矯正充滿信心。
四、自我傷害行為的矯正原則
1.整體重點切入原則:老師、家長對孩子的自我傷害行為應有長期全面性的了解,把握重點并選擇影響最大或危險性高的問題優先處理。
2.優先處理及預告原則:預先處理自閉癥兒童在某情況下可能發生的自傷行為,可使問題較易解決,并避免孩子產生較嚴重的行為,這就是優先處理原則。在做某事前,如果先傳達訊息告知孩子要做什么,能減低孩子的反抗性,這就是預告原則。
3.漸進性原則:孩子的自傷行為多是長期累積養成的,要矯正其自傷行為問題,應制定階段性的目標,分小步子實施,慢慢減少自傷行為,從而達到消除的目的。
4.替代行為、范本行為原則:父母常告訴孩子不要做什么卻沒有告訴他應該做什么,這些應該做的行為就是替代性的行為,是一種新的行為。
5.獎懲分明、態度一致原則:家長和家人務必做到態度一致、前后一貫。如果標準不一,將很難使孩子遵行、達成目標。
五、自我傷害行為的處理和矯正方法
1.轉移法
發展良好行為以取代自我傷害等不良行為。指導者在平時就要多給予自閉癥兒童適當的,適合他們發展的良好行為刺激,即給予正常的建設性訓練活動,豐富生活內容,讓兒童時刻都有事可做。
2.隔離法
方式有兩種,當自閉癥兒童出現自傷行為時,一是把他正在做的喜歡的事情撤走,另一個是把孩子撤走。但要注意的是,必須是孩子喜歡的事物或環境才能隔離,否則容易造成反效果。隔離時間也不宜太長,隔離地點要注重安全,且不能比原來的場所有趣。
3.感統訓練
感統訓練就是利用一定的器材,采取游戲的形式使兒童充分感知各種刺激,在大腦進行感覺的統合,并作出適應反應。對自閉癥兒童自傷行為有針對性地制定計劃進行感覺統合訓練,可以達到減少、消除自傷行為的效果。
4.物理統制
這種方法安全有效,指導者可根據自傷行為的類型,發生的頻率及程度適當使用。在發生摳眼睛、咬手指等行為時要立即制止,如將手拉開或戴上手套等,平時也可以戴上手套予以預防。也可以在常咬處涂上黃蓮、辣椒等苦辣之物,待到行為發生時產生厭惡刺激效果。在打頭、撞墻等行為發生時也應及時制止,還可以戴上安全帽等加以預防。
5.適當的藥物治療
鋰鹽對智力低下者的自傷行為有一定效果;氟呱啶醇合并卡馬西平可減少自傷行為。
自閉癥兒童由于患病原因及生活環境等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在實施矯正時也要做到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用科學、合理、嚴肅、仔細的態度處理問題行為。總之,自閉癥孩子的訓練是一項長期而又艱苦的工作,尤其是對不良行為的矯正就像是一場永遠不停的戰斗,對于孩子隨時不斷出現的不良行為,我們一定要堅持不斷地進行矯正,永不停歇。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浦培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