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把增強民族的創新能力提高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養民族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使命”。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深化和發展,在體育教學中主要體現為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創新教育理論及學校體育教學的特點,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現作如下闡述。
一、學生是體育創新教育的主體
傳統的體育教學論注重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主導作用,認為學生只是一個需要教育的客體,只能被動地接受體育教師的教育培養,這樣就導致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喪失,自覺性、積極性的泯滅。而創新體育教學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獨立思考,在充分開發自身潛能的基礎上,去掌握對他而言是全新的,從未接觸過的知識,這樣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就會不斷增強,為將來成為“創新型”的人才打下基礎。另外,學生從事體育學習的基礎、追求目標、個性心理、學習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師只有最大限度適應學生的需要,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因材施教,積極鼓勵、引導學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著力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匯多種靈活的、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于課堂,如:“體育游戲”教學法、“快樂體育”教學法、“自主體育”教學法等等,著眼于融音、體、美于一體,加強學生的多方面素質的發展。
二、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強化創造能力的培養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增進初中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具有鮮明的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進行探究,既有助于學生認識能力的提高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又能發展其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事物的認知主要是通過不斷實踐得到的。例如,跑是一種最基本的活動能力,這種能力是通過從小到大不斷在生活實踐中得到運用才形成的,學生跑的能力并不是先由教師教給兒童“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之類的基本技術才形成。孩子之所以會跑是因為生活中經常得到實踐的機會,有的孩子從小就與別人做追捉游戲,有的孩子則從小坐在父母的車上去學校上學,他們對跑的感知不同,想象的空間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在《課程標準》新理念引導下,教師應該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實踐活動方面,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如組織更多跑的游戲、設置各種跑的情景、選擇各種變化的跑步方法等,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學會如何跑,讓他們體驗實踐中獲得一定的經驗教訓,他們可能會走彎路,但最終學會了學習,提高了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三、創新教育應立足于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學習
靈活的學習方法是知識巧妙運用的結果,對扎實可靠的基礎知識的運用,是營造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可靠保證。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識,新的教學內容都能以游戲的形式來傳授,特別是基本的要領和技術動作,就必須經過反復的練習體會才能掌握,只有掌握了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做到“舉一反三”,更好地掌握今后所學的新知識,提高運用新知識的能力。如:對推鉛球的學習,原地側向推鉛球是基礎,只有牢固地掌握了它,才能把后面的側向滑步推鉛球以及背向滑步推鉛球逐步掌握。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老師就必須做到教學上有創新,只有老師不斷的創新,不斷地給學生營造創新的環境,學生才能不斷地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
四、創新應立足于活動、興趣和能力的有機結合
新穎的能引起好奇的活動易引起興趣,學生對活動感到新穎而又無知時,最能誘發好奇內驅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學習意愿。課堂教學內容要適合學生的年級水平的特點,內容過淺,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內容過深,會減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力上存在著明顯的個別差異,在同一活動中,常因能力上的差異而造成不同的結果,致使學生產生興趣的程度不一。學生對適合能力水平的活動期望大,讓學生有一種跳一跳夠得到的感覺,獲得成功結果的可能性就大。教學實踐證明,當學生上球類課時,男生女生對球類運動的興趣遠遠超過其它項目,而這項運動又能充分表現出每個學生的個性,對發展學生靈敏、協調、彈跳、速度、力量等各項身體素質都有好處,在對學生進行跑的教學時,可安排“貼膏藥”游戲、“報數追逐”和“超越極限”等游戲活動,都可提高學生的奔跑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跳躍教學時,可安排“趕鴨子”、“跨越障礙”和“摸高接力”等競賽活動,來訓練學生的彈跳力。在豐富而有較強的組織性、目標明確的活動中,使學生有了極大的參與積極性,也使學生的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現,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展現空間,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和自主的參與下,各種素質能力不斷地得以提高,并在教師不斷的鼓勵和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悅下,完成一個又一個教學任務,且使創新意識和能力不斷地得到增強。
總之,體育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并從學生個性發展出發,創造有助于學生全面、主動、多樣發展的、寬松的、民主的教育,把能激發學生創新的教學手段自身因素都運用和調動起來,把創新融于教學改革中,融于日常活動中,這樣教育才不再是知識灌輸的機器,成為開發和釋放人的創造潛能的發動機,努力促使學生實現見解新、思路新、方法新、設想新、設計新,從而促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世紀棟梁之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