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知道,新課程教學不只重視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要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智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利用學習的遷移不僅能有效的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還能有效的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本文就生物教學中,如何利用學習的遷移促進學生對生物的學習做闡述,不足之處敬請諒解。
【關鍵詞】生物;教學;遷移
所謂遷移就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所產生的影響。或者是已經掌握的知識經驗對所學知識的影響。有些影響是促進作用,就叫正遷移,如果對后學的知識產生干擾,就叫負遷移。比如,數學學的好的學生,物理、化學就容易學習,這就是正遷移;漢語拼音學的很好的學生,常影響英語音標的學習,這就是負遷移。筆者結合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在此談談利用遷移促進生物學習的體會。
一、掌握初中生的情況
初中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在學習生物之前已經掌握了一些生物知識活,或者說,他們對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有一定的觀察與體驗,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了一些非科學的概念。比如,把植物地上的部分叫莖,把地下部分叫根;把肉質可以吃的叫果實;把植物學上的花冠叫做花,把復葉上的小葉當做葉;等等。可見,學生在學習生物之前,有一定的知識或經驗,并不是一張白紙任憑我們老師畫畫。
學生在長期的生活中,以及在小學所學的科學中形成了他們自己對生物現象與生命活動規律的看法,并試圖將這些知識和經驗遷移到初中生物學習中去。老師要在上生物課之前,掌握學生的情況,了解他們的知識基礎,弄清楚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與生物新教材有聯系的地方,這樣有助于老師的教學設計,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利用正遷移促進生物的學習
當老師掌握了學生的基礎情況后,就要在教學中用好學生的原有的知識基礎或生活經驗,努力使這些基礎促進學生對生物的學習,實現正遷移,避免負遷移而干擾對生物的學習。
1.重視第一印象
初中學生由于年齡特征的原因,他們對事物有好惡的片面性、遷移性、隨意性。如果給他們的第一印象比較好時,就會將好感遷移到生物的學習中,具體表現在他們對生物感興趣,對生物老師很崇拜,喜歡聽老師的指導,上生物課的時候有一種滿足感,上課能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后能積極的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因此,欲提高生物教學的質效,就要重視第一節課,做好第一個生物實驗,認真對待每個學生的第一次提問,組織好第一次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你,從情感上喜歡你。比如,有位老師在上第一節生物課的時候,他進了教室對學生說:“你們喜歡生物課嗎?”這時候,有些學生說:“喜歡”,有些學生說:“有點吧”等等,但,老師接著說:“不管怎么樣,我想請大家畫一種你認為是生物的畫,好嗎?”這時候,學生開始將自己認為是生物的畫在紙上,有些學生畫了小狗;有些學生畫了魚;有些學生畫了樹……可有一個學生畫了機器人!同學們知道那位學生畫了機器人后,都哈哈大笑,都認為機器人不是生物。可部分學生認為機器人也是生物,它會動,會做家務,會彈鋼琴等等,大家開始爭辯機器人到底是不是生物?此時,老師開始引導:是不是能動的就叫生物了呢?假如能動的叫生物的話,那么水也能動,水能算是生物嗎?生物有哪些特征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知道生物應該具備生命現象。生命是生物的最基本的特征,當學生掌握了生物概念后,老師接著說:“請你將所畫的生物,加上一個他們生活的環境,好嗎?”學生展開想象,有的學生畫上了小溪,有的學生畫了青山……可見,這樣的第一節給學生留下了無比美好的影響,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2.實施聯系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但其內容常受前后知識的關聯,這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獨立的,而是需要聯系的。那么,如何實施聯系教學,促進學生對生物的學習呢?
首先,設計課時題組,培養學生正向遷移的能力。在新課之前,安排前置診斷題組進行練習,該題組應該是針對學生的前置認知基礎與新課知識的銜接來設計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具備了多少學習新知識的認知能力與認知基礎,從而運用好這些基礎實現正向遷移。在新課結束后,再針對課時知識設計一些練習,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內化教材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與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其次,用好其他學科的知識。生物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一定的聯系性,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能有效促進生物學科的教學,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比如,在學習家兔內容時,可以聯系語文課中的《兔》這篇說明文來進行教學,根據《兔》文中所描述的兔的生活習性,讓學生思考兔為什么善于奔跑?吃糞球?為什么兔是多子多孫的?為什么說狡兔三窟?這樣便于學生掌握兔的形態結構以及生活習性知識。
三、預防知識的負遷移
在學習過程中,人們的心理活動常有先于并指向一定活動的動力準備狀態,對于活動方向的選擇表現出某種傾向性,即心理定勢。假如這種心理定勢妨礙了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與問題的解決,就是消極的遷移,這是老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必須重視的,否則會使教學質效大打折扣的。比如,學習排泄概念前,很多學生總認為排尿、排便稱為排泄,這時候老師要立即糾正學生的錯誤,排便不是排泄,出汗是屬于排泄的。再如,學完蒸騰作用的概念后,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植物體內并無壓力泵,水分為什么能從底下的根部吸收上來向上流,然后從葉蒸發呢?這與以前所學習的水往低處走矛盾嗎?這樣,能及時的消除學生的心理定勢,防止知識的負遷移現象的產生。
總之,新課程不只是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初中生物新課程的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不僅能提高教學的效率,還能讓學生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溱東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