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素養的培養是教師應注重的問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語文素養教學中的重要任務;詞語教學作為教學的基本內容,其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學目的的實現。教師要聯系這些因素讓學生理解語言的深層含義,而不是只理解一些表面的意思,從而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關鍵詞】語境;理解;詞語;教會;方法
一、引言
1.詞語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基本內容之一,其效果直接關系到“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一目標的實現。從課堂教學情況看,有的教師就避過詞語只奔課文內容,他們認為,詞語的考查分數很少,去教三年六冊書的詞語不值。但筆者認為語文是負載信息的工具,掌握的詞越多,詞匯越豐富,也就越能準確地表達思想。中學生詞語掌握的實際是:認識了許許多多詞語的音、形、義,可就不知道支配運用它們,作文詞匯依然貧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作文所表現出來的思想顯得單一、幼稚、膚淺。史邁爾說:“學問之事,工夫要精密,解悟要透徹,學問之益不在讀書之多,而在運用之熟?!睂W生詞語不會運用或者運用不熟練,也就只能說他們并沒有掌握這些詞語。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談談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方法。
2.新課標把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列入學生閱讀能力要求。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怎樣幫助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語言的能力?一篇課文就是一個具體的場合,其中包括的因素很多。比如:上下文、主人公、插圖、環境、作者、時間、地點、單元學習要求、本文的提示語等。教師要聯系這些因素來教學生理解語言的深層的含義。在閱讀材料的語義場中,通過聯系上下文、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插圖的審讀、時代背景的理解、作者生平背景的了解,深刻地、全面地把握作品中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操作方法
1.通過上下文的聯系理解語言
閱讀材料中的關鍵詞語對理解語言有著重要作用。一個關鍵詞語,往往蘊含著復雜的思想內容,因此不能只圖字面上的理解,要想理解其深層含義,必須瞻前顧后,整體感知。如《背影》中“那時我真是太聰明了”。其中“聰明”一詞是語言中的關鍵詞,如何理解?是不是不糊涂的意思?聯系上下文看,父親對兒子關懷備至,不僅時時關心兒子,而且處處提醒兒子要警惕些,不要受涼,并托房東照看兒子,愛兒子之心溢于言表。可兒子并不理解父親,當時認為父親太“迂”,事后兒子明白并深刻理解了父親的愛心時,已成過去,追悔莫及,自然引起兒子的自我譴責,很明顯,這里的“聰明”是運用反語,自嘲自諷,表達當時不能理解父親的追悔之情,滲透著對父親由衷的深切思念。由此可見,注重聯系,不僅深刻領會關鍵詞的含義,還讓人觸摸到了作者感情的內核。結合上下文,不僅能準確理解詞語,而且還能領會文章思想內容,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過主人公的形象理解語言
一般說來,主人公的思想就是文章精神實質的體現。而這些實質往往體現在一些含蓄的語言中,要理解這些含蓄的語言,必須聯系主人公的形象,否則,將無所適從。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狼狽不堪”,“父親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囔著出大亂子了”兩句中的“狼狽”,學生會理解為兩個或幾個人聚集在一塊,相互勾結做壞事,這樣就和實際意義背道而馳。于勒是一個“冒險失敗淪為乞丐”的形象,年輕時輕浮、放蕩,染上了“花花公子”的惡習,吃喝玩樂,行為不正,糟蹋錢,花光了父母留給他的遺產,并且還大大的占用了哥哥菲利普應得的那一部分財產。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下層人物要想靠個人奮斗擠身于有錢人階層是行不通的,發財夢最終要破滅,命運注定要失敗,等待他的只有窮困潦倒。菲利普是被資產階級的精神毒液毒透了的人,他自私、庸俗、貪鄙、冷酷,金錢的腐蝕與毒害使他翻臉不認人。所以,兩個“狼狽”含義不同:前一個意為貧困潦倒的生活狀況,后一個意為窘迫的神情。如果不這樣去分析的話,根本也不可能理解“狼狽”在特定語境中的深層含義了。
3.通過插圖理解語言
語境既包括文字形式,也包括圖畫等其他形式。心理學家布朗斯佛爾德和詹遜在一個實驗中,讓兩組被實驗閱讀學生同讀一篇課文,其中一組學生事先看了圖畫,而另一組學生沒看,結果表明,在沒有圖畫提供語境時,這段課文很難理解。有了圖畫提供語境,理解課文就容易多了。圖畫顯效性如此之大,教師有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插圖,幫助學生釋疑解難。如學習《望江南》一詩時,詩中“獨倚望江樓”一句中的“獨”字是什么意思?有些學生理解為“孤獨”“孤零零”等,結合詩句就是說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個人。教師引導學生看課文的插圖,插圖上只有一個人,一個“獨”字,說出了她的孤獨,隱含著她與心上人的分離;但通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此句“獨”字也有特殊含義,思婦打扮得如此俏麗動人又怕人見,是羞慚心理的寫照。故思婦眺望、企盼情人之舉動又有怕人識見的羞怯心緒,是思婦特殊身份的表征,有一種凄清的美感效果。
4.通過時代背景理解語言
語言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同一句話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意思各不相同。如《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上課宣布壞消息時,用了兩個“最后”,一個是“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一個是“今天是你們最后一節法語課”,它的含義有同學這樣理解:第一個“最后”是表示先生的最后一次,第二個“最后”表示這堂課是最后一堂課,這樣理解是從一般意義上來理解的,當然不恰當。兩個“最后”到底應該怎樣理解?這就要結合時代背景來看了。本文以普法戰爭為背景,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小學被迫教德語一事為題材,通過一個小學生小弗朗士的觀察和感受,描寫了最后一節法語課的動人情景。一個民族,因敵人侵占而不能學習本民族的語言,在這最后一次學習本民族語言時,這是何等的亡國之痛啊!在了解這一背景后,不難看出第一個“最后”流露出了韓麥爾先生與這里的一切難舍難分的情節,以及在嚴肅中蘊含著的憤怒,第二個“最后”,可以看出韓麥爾先生對這最后一課的珍視,希望孩子們努力學好法語,永遠不要忘記祖國,本國的語言是打開監獄、腳鐐的鑰匙。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5.通過作者生平背景理解語言
有時課文中有些詞語的含義在文中是找不到的,怎么辦呢?可以通過作者生平背景來理解它。如《藤野先生》一文開頭一句“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為什么劈頭就來一個“也”呢?要解開這個“謎”,就必須了解作者的經歷。魯迅先生青少年時期,由于家庭的變故,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對故鄉失望了,于是懷著希望到異國他鄉南京求學,在南京數年,仍是失望,最后懷著極大的希望東渡日本東京,東京如何呢?“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一個“也”字,表現了魯迅在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中,流露出的一種強烈的悲憤與失望的情緒??傊@句話的理解,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才能了解“也”字的含義。
三、實施策略
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任何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使用不是孤立和靜止的。若光知道上述的五種方法,就說可以在教學中使用了,顯然是不妥的。站在岸上教學生游泳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所以筆者在此簡述一下實施策略:
1.現在人教版的教材每課文后設計的讀一讀、寫一寫的詞匯也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許多生僻的字都放在里面,而許多日常使用頻率很高的詞語,或者很好的成語反而被丟棄了,本來只要求學生自己按讀一讀、寫一寫內容在文中劃出就行了,但現在老師還得做必要的補充,這樣做對于語文能力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2.教案編寫時要考慮對材料中詞語辯證處理。若文字淺顯,則無必要刻意運用上述方法引導學生去理解詞語,教案編排時不必考慮這些因素,按常規操作。反之,則需要在編寫教案時,有機地將上述方法融入教學設計中。
3.注意時間分配。識字教學,理解詞語不再是初中階段主要任務。認識這一點,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既不能抹殺,也不能將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此。即所謂點到為止,恰到好處。當然這些全靠教師在教學中辯證運用。
4.重視方法傳授?!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聯系語境理解詞語意思,最終的考查時放在考卷中進行。教師課堂教學使用上述方法,不僅是完成教學任務,還教會學生方法,使他們在離開教師課堂后,能夠獨立運用該方法。若如此,也就形成相應能力。
以上策略只是個人在語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赡懿皇呛苋妫性S疏漏之處,但初衷是把個人的一孔之見說出來,便于同行們批評、利用、改進,進而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趙云鵬.語文詞匯教學策略談[J].語文學習.2005(7)
[2]李飛揚.淺論語文詞匯教學[J].語文教學之友.20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冶山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