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從教育管理體制、學制兩個維度對中日兩國基礎教育進行了比較,指出其異同,這將對我國基礎教育工作的開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教育管理體制;學制;比較
一、當代中日基礎教育均為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
目前日本采用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教育管理體制,并分為中央政府的文部省、都道府縣和市町村三個層次的管理機構。日本的基礎教育基本上由中央政府制定宏觀的方針政策,決定各階段的教學內容、頒布教學大綱、提供教科書,市町村則負責具體的實施,這樣就使得全國的基礎教育水平比較一致。依據日本的法律,中央與地方不存在隸屬關系,上級只能提供指導建議、不能干涉。但是由于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在國家主導下“自上而下”地進行),地方教育委員會對于文部省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往往具有很大的認同性。
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在進行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已經從建國初期基本照搬前蘇聯模式到現在,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教育管理體制。通過權限下放,逐步改變過去整個國家教育活動的管理權都高度集中于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狀況,給予地方政府和學校更多的管理權和自主權。
中日兩國從歷史上來看都是中央集權的國家,在教育政策頒布和措施的過程中都發現了中央集權制的弊端,即權利的高度集中易導致教育政策脫離各地實際。整齊劃一的制度,缺乏彈性和靈活性,便會影響地方政府開展工作的積極性,束縛地方教育事業的發展。
總而言之,中日兩國都試圖在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保持適度平衡,既保持中央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權,又能調動地方辦教育的積極性,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二、中日基礎教育的學制差異較大
1.中日現行學制均基本上實行“六、三、三”制
日本于1947年3月31日頒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建立了日本基礎教育的現行學制“六、三、三”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這個學制在50年代以后雖有些小變化,但基本結構未動,至今尚亦如此。
中國現行的學制中,初等教育修業年限5~6年,中等教育分為初等和高等兩個階段,其修業年限共為6~7年,因此,存在著“六、三、三”和“五、四、三”兩種學制。目前我國以“六、三、三”為主,部分省市實行“五、四、三”。當然,國內外的研究者們對這兩種學制的看法也是各執一詞,褒貶不一。
2.日本的教師流動制比中國的相對合理
中國的教師流動多是一種個人行為,大多數優秀教師在“人往高處走”的想法引導下,由相對貧困地區向發達地區、農村向城市、普通學校向重點學校流動。師資較弱學校的優秀教師本來就匱乏,如此一來雪上加霜,弱者愈弱;師資較強學校則易出現教師過剩,強者愈強,兩極分化嚴重。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最后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學生家長普遍擇校。
而日本的教師“定期流動制”。一是在同一市、街區、村之間的流動,二是跨縣一級(相當于我國的省一級)行政區域間的流動,前者所占比重很大,偏僻地學校同其他地區學校間以及不同類型學校間教師交流的比例大致是平衡的。日本文部省根據近年來教師的平均流動率推算,全國公立基礎教育學校教師平均每6年流動一次,多數縣的中小學校長3—5年就要換一所學校,一名校長從上任到退休,一般要流動2次以上。這些均由政府主導,因此能夠保持人才資源在地域、城鄉、校際之間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實現;同時,也由于教師的定期流動,可以增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利于保持教師本身的進取心和敬業精神,整體性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所以,全國各校的教學質量差別不大,新生可以按照其所屬學區就近入學,家長也免除了擇校的麻煩。
3.中日在普通高中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上各有側重
日本普通高中開設農業、工業、商業、水產、家政、護理、信息、福利等職業學科,學校在考慮地區和學校的實際以及學生的特性、出路等的基礎上,根據需要,確定適當的職業學科及科目的修習機會。在培養目標上,學校則要“使學生能自覺地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特點,選擇將來的出路”明顯可以看出,其課程開設和培養目標側重于將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學習提高普通素養,掌握專業技能,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之路。
而中國的普通高中雖然也開設與職業相關的選修課,但這樣的選修課主要是以傳授職業基礎知識為主,而日本是提供給學生學習技能、培養動手能力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汪丞.中日中小學教師流動之比較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5(11):65-69
[2]張揚.美德日的中學教育不分科[J].教育.2008(19):28-29
[3]吳遵民.當代日本基礎教育改革現狀與發展趨向[J].教育發展研究.2005(19):96-99
[4]汪丞、方彤.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對我國區域內師資均衡發展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05(4):59-62
[5]陳寶堂.日本教育的歷史與現狀[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5:96-118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1;云南大理學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