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節課的成功都離不開有效的導入,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時間雖短,卻影響著整節課學生的情緒和學習狀態,在教學中的作用十分顯著。都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導入,如一場精彩的演出,應收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導入的目的在于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縮短學生融入課堂的時間。新穎、奇特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懸念可以將學生的胃口吊起來,從學生學習的內因出發,驅動其主動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那么,我們如何促使我們物理課堂教學導入更為高效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分析,認為有效的導入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應呈現出有序性。
一、“切”題
物理課堂教學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對于導入環節亦不例外,切忌“講課神態激情飛揚,內容卻離題萬里。”導入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以更好的學習狀態學習教學內容。課堂導入應找準切入點,將教學目標和要求很簡明的表現出來,導入的形式、技巧、內容和風格都必須與教學目標和內容相匹配,并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通常“切題”可以與學生一起回顧舊知識,接著設置問題,自然切入到新課教學。
例如,筆者必修2《機械功》新課教學導入的設計上分了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注意到“機械功”承接這初高中的知識,筆者和學生回顧“什么是功”、“F與S在同一直線上時功的公式W=FS”、“功的單位”等有關功的知識;
其次,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提出問題:如果力F與位移S之間的夾角為α時,功如何求解?引導學生回顧高中矢量合成與分解的概念,促使學生形成兩套方案:分解力或分解位移。
最后,要求學生分成兩組分別用分解力和分解位移的方法,推導出功的一般公式W=FScosα,完成新課導入,為進一步探究提供了基礎。
這節課的導入從初、高中的銜接出發,通過復習促使舊知識成為了新知識的成長點,整個過程自然流暢、水到渠成,從效果上看學生很輕松地就進入了目標內容的學習。
二、“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物理感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到物理課堂學習的原動力,導入的內容應該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有趣的現象,通過趣味性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度,進一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整節課堂的學生參與度。
例如,筆者在選修3-5《反沖、火箭》一課的導入設計上,筆者首先吹“飽”了一個氣球并用手捏住入氣口,接著氣球的吹起口對著講臺放開手,學生可以觀察到氣球如點火的火箭一樣向上飛去,接著問:“氣球為什么會上升?”這個導入耗時很少,卻直接切入到“反沖”、“火箭”這兩個教學主要內容的學習之中,同時具有趣味性,學生也意識到問題的社會價值,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呈現出非常積極的一面,新課導入的效果非常明顯。
三、“精”煉
精煉體現出導入的簡明性,導入畢竟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小部分,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度”,應該是充分利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資源,“低時間投入高效率導入”,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同時,精煉的導入應該是“一語中的”,導入的內容不易過多,更不能能出現違反一般常識的現象,要符合科學性,語言要簡潔,概括恰如其分,句句精煉到位,不求全面,只要把最能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其興趣的“冰山一角”顯露出來,勾起學生欲窺全山的欲望。
四、“活”動
物理是一個由實踐而生的學科,概念和規律都來源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總結,每個概念的得到都離不開人的“活動”,活動中飽含物理學史和物理思想方法,此外,新課程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導入亦可以根據物理學科特點,利用“活動單”多讓學生動動手,能促進學生的實驗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的提升。讓學生參與到新課導入活動中來,消除學生課堂學習的突兀感,學生感覺是自己走進課堂的而不是被生生地拉到課堂上來得。給學生的心理上留下足夠的準備時間,為進一步活動提供了動力,否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必然是被大大束縛著的。
例如,筆者在必修1《摩擦力》一課導入的設計上設置了一個與摩擦力相關的小游戲:要求學生將同桌的兩本物理教材逐頁對插疊壓,接著要求學生提其中一本的書背處,觀察游戲的結果,學生會發現另外一本書并沒有滑落下來,如果是一個學生來對拉兩本書也發現很難拉開。從學生活動的感受出發,問題自然生成了,“兩本書拉不開的原因是什么呢?”自己提煉出來的問題,對問題的原因的興趣度自然很高,有了一種迫切要求導入摩擦力概念的需求。
總之,一節課的成功離不開導入的精彩,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生的原有知識和認知結構是幫助學生進行新的有意義構建的必要條件,導入就是幫助學生盡快地進入有意義的知識構建中來,這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導入情境,保持一種開放的觀念和廣闊的思路,促使課堂教學的導入呈現的生動性和多元化。無論采用什么內容和方式導入新課,都應該是促進課堂教學的有序性,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目的,為學生提供一個最有利、有效的學習和探究環境。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