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體現出一種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主要條件。因此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要努力根據教學教學內容和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通過創設適宜的環境氛圍和特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加深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的目的。
【關鍵詞】多媒體;情境;美術
在美術教學中,應該運用多種方法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以便在情境中學,在情境中用。
一、妙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感受生活氣息
感受、觀察是美術教學的開始階段,要讓學生的學習與自然和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情境中進行感受,教師必須善于利用多媒體創設符合教學需要的生活情境,以達到激發學生的樂趣,誘發思維,使學生身臨其境,感悟出自然界的美。如在教學《從心底接觸自然》(蘇少版美術教材,下同),我利用flash把春天的五彩繽紛、鳥語花香、給人以無限美好的遐想;夏天綠意澎湃、清水碧波、驕陽狂放、讓人感受生命的熱情;秋天天高氣爽、細雨清涼、碩果累累、讓人體會到豐收的喜悅和成功的輝煌;冬天,白雪、如夢如幻、人們盡情享受生活的安詳制成動畫,同時播放代表四個季節不同的音樂,讓學生感受自然和生活。在鼠標的點擊之下,每個季節的樂趣之下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渴望并想利用畫筆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美術表達工具,來涂抹自己心目中的感受,表達感受,表達自己熱愛自然地情感,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
二、妙用多媒體帶入情境,滲透道德教育
學科教學中的德育重在滲透,德育的滲透在于和所教知識有機地結合,教師要在所教學科和知識中引導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的欣賞中、探索中、創作中把學生帶入情境里,向學生滲透德育。如我在教學《變遷中的家園》,運用多媒體展現家鄉縣城舊城改造的不同畫面,通過對家鄉古建筑的觀察和感受,認識到家鄉古建筑之美,培養健康的審美意趣,體會生活中的藝術美以及對家鄉古建筑的熱愛和保護。學生在欣賞、觀察的同時也在努力想象如何運用一定的繪畫技巧表現有個性的的家園,抒發對生活的熱愛。又如在教學《中國現代美術》時,我運用多媒體展現現代作品,比如董希文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成功地表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用畫筆重現了當時開國大典的盛況,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增強了對祖國的熱愛。雕塑《艱苦歲月》、浮雕《五四運動》等許多以反映抗戰生活為題材的優秀作品呈現學生面前,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歷史情境中,感受當時的情境,真正的認識到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為民族振興而努力。
三、妙用多媒體運用情境,激發創新意識
美術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能和技巧的訓練,而是一種文化學習。任何美術活動只有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學習、感悟、理解、才能加深對美術的體驗,對人類生活和文化的體驗。多媒體運用于教學,不僅能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而且能有效地喚起學生的興趣、情緒和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運用美術的情境,如電視、錄像、范畫、實物投影儀等來創設美術生活情境、在美術生活情境中,學生經過交流、討論、實踐,使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在點擊之間,變為形象的畫面,從而為學生理解美術、創作美術,提供了一種充滿情境樂趣的途徑。
如在學習《時間的“表情”》一課中,我們通過多媒體來展現各種計算時間的器具,從古代的日晷、沙漏到現代的各式鐘表,器具由粗陋到精美,都閃爍著設計師的創意的火花。具體展現了鐘表的外形設計,鐘表的外形可以是圓形或方形,也可以是不規則的形狀。例如,利用卡通形象做成鐘,幽默的外形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生活情趣。其次是展現鐘表時間的讀數設計,鐘面上的時間讀數科使用數字,也可以使用簡單的點狀符號。甚至有些藝術性很強的鐘表去掉了讀數設計,而依靠人們觀察指針的方向和角度去判斷時間。最后展現了鐘面地裝飾設計,可以采用任何適合的材料組合設計,是鐘面豐富而具有特色。通過多媒體展現了各式鐘表的圖片,使學生增加了感性認識,啟發了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學生通過多媒體聆聽各種鐘聲,或輕輕滴答,或悠遠宏大,聆聽表現時間的詩句。時間是無價的,“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有價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多媒體的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來感悟時間的存在,運用這種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作欲望。
很多時候,積極巧妙地運用多媒體來輔助美術教學,不僅可以極大地縮短知識和信息傳播的時間,同時還能使表現形式更多樣、豐富、生動,方法更加簡便,范圍更加廣泛。與傳統課堂相比,多媒體教學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它以其具體形象進行展現,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到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在愉悅中增長知識,接受知識,形成創新意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孫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