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78-01
歷史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就實質而言,歷史教學過程是感受和理解歷史的過程,即認識歷史的過程。作為認識過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
課堂是教師的,教師是導演,是設計師。教學全過程要有教師的意思體現,實現課程意圖。不能把傳統的“滿堂灌”變為“滿堂問” ,“是不是” 、“對不對”之類的問題充斥課堂,不能把自主探究變為自學自流,沒有教師的提示,沒有要求,沒有檢查,沒有反饋,學生一看到底,滿堂看,希圖自然達成目標。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互相聯結,交互作用,不能彼此脫離脫節。
課堂也是學生的,學生是認識主體的主要方面。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有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正確態度,要有求知的強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否則,教師的外因和愿想于事無補。
歷史教學過程的基本內容是交流與對話。社會歷史的主角是人,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師生與歷史人物必然要認識和“對話”。
案例一:秦始皇統一全國(教學片段)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過程就是師生與秦始皇的交流和對話。
師生似乎要問:秦王,你為什么要滅掉六國?你做皇帝后為什么要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為什么要焚書坑儒?
秦始皇自然要“回答”:我想擴大疆域,結束分裂戰亂局面,光復商周的大一統,建立一個強大的華夏族國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是為了發展經濟,提升朝廷對地方的管理職能。我認為社會思潮的亂,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儒家宣揚“仁”政,難以平息統一后的各地叛亂,必須焚書坑儒。
秦始皇也可發問:你們知道我是怎么滅掉六國的嗎?你們知道我滅掉其它國家后為什么要稱帝?為什么要統一貨幣嗎?你們為什么對我產生興趣?
師生自然也要“回答”:你是用經濟、武力作后盾,以遠交近攻為手段滅掉六國的。你想建立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要稱帝。你為了商貿便捷,活躍經濟才統一貨幣的。因為你雄才偉略,功勛卓著,我們敬佩你,你的身上有很多未解之迷,因此,我們對你特別的感興趣。
案例二:商鞅變法(教學片段)
導入:“商鞅變法”是一次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大大增強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實力,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和軍事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商鞅本人也是一個富有挑戰精神,具有創新意識的歷史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思想學派的支持者四處游說,以使本學派思想被統治者采納。法家思想的信奉者商鞅也四處游說,被秦孝公重用,在秦國實施了改革。這節課我們一起穿越歷史時空,去探究、體驗那個精彩時刻。
師: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重用商鞅,醞釀變法。變法遇到的阻力很大,首先是秦國的貴族反對派。同學們分為兩個組,一組扮演商鞅,二組扮演貴族反對派。兩組就是否變法展開爭論,再現這一歷史場景。
商鞅派:秦國現在國困民貧就是因為多年未變革政事,如此下去,如何與其它諸侯國爭霸?
反對派:變革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關系到眾多子民利益得失,怎么能說改就改?
商鞅派:如今秦國形勢嚴峻,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燕,還有韓和魏,秦國與之相比,極貧積弱,若不變法,只能坐以待斃。
反對派:你能確定變法一定會成功嗎?
商鞅派:變法確實存在風險,但不變就沒有出路。
反對派:據我所知,你主張變法該不會是想從中得利吧?
商鞅派:我們支持變法,為的是秦國富強,若有私心,愿肝腦涂地。
師:兩組同學的扮演很是精彩,商鞅提出變法富國強兵的思想,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秦國實施了變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教學過程可以用情景劇再現歷史。如教師扮演歷史人物,學生扮演現實人物,或互換角色。師生共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熱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熱愛歷史學科。
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尊重,把課堂構建成一個認識歷史、再現歷史的平臺。他們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感受。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達成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教師主體地位體現在歷史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對教師而言,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一起分享知識,深入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共同活動,是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認識實現的過程。教師要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傳統的知識講授轉向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在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交往和對話,意味著歷史教學過程合作性意義的建構。既是一種教學認識過程,也是一種師生間平等的精神交流過程。對學生而言,主體性就是認識個性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發展。
師生主體地位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原則。
歷史知識的積累與歷史思維、情感、價值觀的統一。通過歷史教學活動,讓學生對陌生的祖國歷史和人類歷史有一個感性的體驗,通過教學不斷積累最基本的歷史知識,使這種體驗與感知從朦朧狀態逐步過渡到建立在準確、科學的知識基礎上的清晰階段。教師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歷史技能訓練和思維方式訓練,培養學生正確觀察歷史現象和作出較為正確解釋歷史的能力,形成對民族、國家和人類歷史的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歷史情感、態度、價值觀。歷史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是學生世界觀形成,人格健全與健康發展的過程,二者相互作用。
歷史結論與歷史教學過程的統一。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等認識活動,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爭論、比較,歷史結論難以真正被學生理解和鞏固。教師要改變歷史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歷史教學要大力培養學生搜集、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