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譯是一項復雜的多任務認知處理過程,譯員在處理多任務認知活動時,有時會因為認知處理能力超負荷而遇到瓶頸。本文作者以Gile的口譯多任務處理模式出發,并結合自身的口譯經驗,闡述簡潔原則在口譯中的重要性及適用場合。
【關鍵詞】口譯;處理模式;簡潔原則
一、引言
口譯是指將一方說的話用另一種語言當場轉述給另一方,雙方期待的是譯員能將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對方。口譯又分為同聲翻譯和接續翻譯。同聲翻譯即同聲傳譯,指譯員在聽的同時將發言人的說話內容翻譯成聽者能懂的目標語言;接續翻譯即交替傳譯,指發言人說完一段話或完整的意群后,停頓讓譯員把發言人的說話內容譯成聽眾能理解的目標語言。口譯時,譯員的腦力資源分配為傾聽、筆記、記憶、平衡協調和翻譯產出幾個部分,是一個多任務處理過程,譯員認知上處于高負荷運轉狀態, 且有時會出現超負荷,即譯員的任務處理能力達不到要求。超負荷可能源自:發言語速過快、信息密集、不熟悉口音等。這就需要譯員采取策略減少認知負擔,以圓滿完成口譯任務。簡潔原則建議采用雙方熟悉的縮略代碼、簡化繁瑣的句子結構、選擇核心信息、概括和重組內容、近義表達,甚至在超負荷情況下,選擇主旨內容翻譯,提高口譯質量。
二、為什么需要在口譯中使用簡潔原則
1.Gile的口譯多任務處理模式(Effort Models)
著名口譯研究學者Gile的多任務處理模式,解釋了口譯中出現的困難和譯員采用的對策。他將口譯過程分成幾個部分:
(1)L(listening and analysis)聽力分析,包括原語信息的聲波傳入譯員的耳朵到譯員辨認出單詞,最后做出判斷,在腦中形成內容的過程。
(2)P(production)翻譯產出,指在獲得原文信息后用目標語重新組織句子結構,直至輸出譯文的過程。在交替傳譯中還包括譯員傾聽時筆記的記錄。
(3)M(memory)短期記憶,譯員從接收原文信息到輸出譯文之間有時間差(幾秒到十幾分鐘),記憶包括在轉換成目標語言時對儲存在大腦短期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再認知或回憶。
(4)C(coordination)協調,口譯是一個多任務同時處理的過程,有L、P和M三項任務需要處理,因此譯員必須協調各項任務上的處理能力。
即口譯=L+M+P+C。
多任務處理模式是建立在認知概念上,即人的注意力同時不能處理太多的事。如果同時需處理多項任務,譯員所具備的單項任務處理能力必須大于單項任務所要求的處理能力,同時譯員具備的總體處理能力必須等于或超過各項之和。任務的難度越大,需要分配的處理能力就越多。譯員若是過分追求譯文細節完整,分配給這項任務的處理能力太多,導致其他任務處理不足。簡潔原則可減少譯員負擔,更好協調各部分處理能力。
2.Gile的走鋼絲假說(tightrope hypothesis)
走鋼絲假說用來解釋口譯中的重大誤譯和漏譯。研究表明,口譯中出現的重大漏譯、錯誤不全是因為任務難度大,而是譯員的認知處理能力接近飽和,像緊繃的鋼絲,任何外界的變化都會導致它的斷裂,即當認知能力出現飽和時,任何單項任務要求的增加,都會產生問題。例如,發言者突然加快語速或有口音問題,會增加聽力分析的處理需求;或原文中使用的詞匯在目標語中找不到對應詞匯,或信息過于密集,會增加翻譯產出的處理需求。由于口譯具有不可預測性、現場現時性、內容多樣性等特點,譯員處理能力常接近飽和,簡潔原則可減輕譯員緊繃狀態,靈活適應外界變化。
3.關于口譯實驗
口譯研究學者進行了一項實驗,將譯員分成兩組,一組為經驗豐富的專業口譯員,另一組為學生口譯員,分別進行內容相同的英譯漢口譯。結果表明:專業口譯員所具備的總體處理能力和單項任務的處理能力和學生譯員沒有差異;專業譯員更出色的完成口譯的原因,在于他們擅長應用有限的認知資源,其中核心技能是簡潔選擇,以減少認知負擔,尤其口譯難度高技術含量大的發言時,譯員的總體處理能力不足以達到各項任務要求總和,這常會危及譯文的質量。而專業譯員更擅長選擇重要的信息翻譯,從而使整體譯文質量更高;而學生在認知資源不足時,翻譯質量明顯下降。這證明簡潔原則的必要性。
三、可應用簡潔原則的三種典型情況
1.發言者說話嗦時
譯員可用簡潔的句式和詞匯來表達原本冗長晦澀的句子。請比較以下兩個句子:
(1)Wordy:For all intents and purposes,the reason Mr. Smith arrived late for work was due to the fact that he stopped at very many red traffic lights.
(2)Concise:Mr. Smith arrived late for work because he stopped at many red lights.
繁瑣的例句1可用更少的詞匯表達。建議譯員聽到例句1,可選將其簡化成例句2的意思。如果譯員以例句1逐字翻譯,會陷入思維的陷阱,使譯文不清;或在理清邏輯時遺忘了主要信息。
2.大多聽眾懂得兩種工作語言時
當大多數人都懂兩種工作語言的情況下,譯員僅為少數人且不重要的人進行翻譯時,主辦方視翻譯為浪費時間,如發言者不會放慢語速以便讓翻譯聽清信息;或者不會對技術術語進行解釋。主辦方在這種情況下會令譯員概括進行翻譯,譯員只好使用簡潔原則,僅翻譯主要信息。
3.問題出現時
正常情況下譯員使用簡潔原則是為了提高效率,簡略冗余的信息;而在特殊情況下,也就是說單項任務所要求的處理能力突然增加,出現處理能力超負荷時,簡潔選擇關鍵的信息進行翻譯,可把疏漏錯譯減少到最小。處理能力突然增加的三種常見情況為:一、發言人語速過快導致信息過于密集,高密度的發言意味著單位時間需處理的信息量更多;二、發言人的發言本身信息含量大,比如說發言人按稿念出句式結構難,專業術語多的書面文稿等;三、是外部因素導致問題的出現,如環境嘈雜,或其他干擾譯員的思路的突發情況。在上述情況下,譯員的聽力分析和翻譯產出的處理負荷增加。簡潔原則可得到最大的應用。
四、結語
口譯是個高難度的多任務認知處理過程,譯員除了在口譯進行之前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增加專業能力和積累口譯實戰經驗外,在認知出現超負荷時,為了保證高質量的翻譯輸出,應用簡潔原則,進行意譯而不是逐字翻譯,減少認知負擔,不失為一個應對復雜口譯任務的策略。上述實驗表明,專業譯員之所以更出色在于他們在超負荷情況下懂得選擇重點信息翻譯,簡潔原則的應用需不斷的做出判斷和選擇信息。因此,其應用還需長期培訓和總結經驗以得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肖曉燕.同聲傳譯的多任務處理模式[J].北京:中國翻譯.2001(2):33-36
[2]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Gile,D.Testing the Effort Models’tightrope hypothesi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ntribution [J].Hermes,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9.(23):153-159
[4]Liu,Minhua,Diane L.Schallert and Patrick J.Carroll 2004.Working memory and expertise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J].Interpreting.2004.6:1.19-42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漳州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