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改革已經十年了,對現代文的教學改革應該是豐富多彩、百花齊放的,但對文言文教學改革涉及不多。放眼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從內容上仍停留在對字、詞、句子的翻譯上,從教學方式上仍以教師串講,學生記錄為主。由于初中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對文言詞語積累較少,學生理解不深刻,所以隔一段時間再來復習時,學生遺忘了很多。這些教學方式已嚴重地束縛著學生的思維,遏止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認真研究文言文教學,探討符合文言文教學特點的方法和規(guī)律,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就迫在眉睫了。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
一、精心導入,激發(fā)興趣
導入,是教師在講授課文之前,圍繞課文用一段話以引入新課,對學生起引導激趣作用。解題導入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文章的題目,不是點明了所寫的中心,就是概括了主要內容或者是表明了文章的文體,有的則可以介紹文章的背景資料,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如教《出師表》時,可以先介紹“表”的特點和當時三國的形勢,這對于理解諸葛亮的忠心耿耿是大有裨益的。有的可以通過介紹小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講授《送東陽馬生序》時,可以先讓學生舉古代人勤奮好學的例子,如韋編三絕、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等故事。此外,我們還應該適時采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服務文言教學,讓學生從聲音、文字、圖像等方面整體感知文言文的魅力,這些手段都可以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反復誦讀,讀出韻味
現代文學習尚需多讀,更何況文言文學習。現在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沒有語言背景,這更需要多誦讀。首先,要讀準,文言文中有很多的字與今天的讀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如《<論語>八則》中的“默而識之”中的“識”應讀zhì,是“記”的意思,而不是“認識”的意思。又如出師表中“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中的“遺”應讀wèi,是“給予”的意思,而不是“遺留”的意思。讀準還應做到準確斷句,準確斷句直接影響到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其次,要反復誦讀,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得不斷積累詞語的用法和重要的語法現象,掌握文言文內在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才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才能讀出文章的韻味來。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
三、方法指導,強化訓練
方法指導是訓練的基礎,訓練的內容是學生獲得的文言基礎知識,練是使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必要手段,練的過程是初中學生不斷積累文言文知識的過程。首先要指導初中學生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識結構,文言文基本知識結構主要包括通假字,如“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古今異義,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指老婆和孩子;詞類活用,“陳勝王”中的“王”是“為王”的意思,名詞作動詞;一詞多義,如“寡人反取病焉”,“則久已矣”中的“病”的意思分別是“辱”和“困窘不堪”。此外,還要在常見的文言句式進行指導,讓初中學生比較好地掌握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及一些固定的句式結構。在學生初步掌握的基礎上挑選一些能體現歸類思想的重點語句和句式,讓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不斷積累豐富初中學生的文言詞匯量,對于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是大有幫助的。
四、精當分析,把握內涵
一篇文言文,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句子的翻譯上,需要我們對課文進行精當的分析,通過討論分析,加深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
對于文言文,可以根據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來進行分析,或根據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來進行分析。對文章進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點,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論,一定要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如林嗣環(huán)的《口技》,主體是寫口技表演,描繪了“驚醒”、“入睡”、“一場大火”三個場面,三個場面中的聲音都是由遠及近,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最終“群響畢絕”。對于課文寫作特點的分析也要精當,《口技》中口技表演連接著表演者和聽眾,一方面,作者對表演者的表演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另一方面,又著力描繪了聽眾的各種神態(tài)、動作和心理,這是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有機結合。先寫表演,后寫效果,以烘托表演者技藝的不凡。
五、多維評論,含菁咀華
文言文是古人留給今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大多數文言文是文質兼美的典范,值得我們反復琢磨,細細推敲。我們要肯定學生對教材的獨特理解,鼓勵學生對教材進行的純樸評價,這些都是閱讀再創(chuàng)造的具體內容。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蘊含了做人處事的道理。此外還要理解文言文中所包含的“人文”因素,如學生個體閱讀時產生的情感體驗、獨特理解、個人感悟等,可借此提高自身修養(yǎng),提升道德境界。如閱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時,對“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兩人者耳”的理解,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有學生認為這是作者官海沉浮的悲涼之感,有學生認為被官場拋棄的作者能有這份閑情來欣賞大自然美景是難能可貴的,有學生認為這既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盡忠朝廷的抱怨。這些多元評價都是值得肯定的,是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從自身對課文的理解得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也談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問題》·北大中文論壇·2004.02.12
[2]《談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效率問題》·牛俐魚·《中小學教材教學》·2000.04
[3]《文言文,想說愛你不容易》·《中學語文教學》·2005.11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楊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