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一個較為新穎的出發點——營造教學氣場,來對初中英語教學的高效性進行了一番闡述。主要的方法就是從物質基礎(如教室教學環境,教學用具等方面)和意識基礎(如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構建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等方面)來進行營造。從內外兩個方面營造出一種學習和學好英語的環境氛圍。
【關鍵詞】初中;英語;氣場;教學
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利用一切合適的方法與手段來打造出一種具有強烈吸引力與內涵的課堂學習氣場,讓學生在這樣的一種氣場之內去學習、運用,在主動追求與被動接受之間使自身的學習受到積極的影響或改進,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促進初中階段英語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對于氣場的物質和意識想結合的屬性,筆者將從物質與意識兩個層面上來進行簡單的闡述。
一、氣場是什么
對于氣場的解釋和理解有很多的說法。道家認為氣有陰陽兩種,氣的本質就是一種能量。生物學的觀點認為氣是觸覺的一種延伸,而氣場則是觸覺延伸的范圍。而物理學上則認為氣是物質與意識的結合體,物質承載意識,意識促進物質,好比日常生活中的無線電波,其物質基礎是光電,承載的內容則是信息,其能傳播和接收的范圍就是氣場。物理學的解釋無疑是最好理解的一種。氣場伴生于物質,氣場的性質與強弱與事物本身以及周圍環境有關,一個大的氣場由若干小氣場之間的相互影響達到動態平衡之后顯呈,影響的主要形式就是排斥與同化。
在教育教學的領域之內,筆者就是借鑒相關的理論,通過優美舒適的教學環境的布置、緊張快樂有序的課堂氣氛的創設、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與高屋建瓴的引導、學生活潑而專注的學練、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等等方面為物質基礎,在此之上來排斥那些消極的麻木的事物氣場,使之能夠被課堂教學的主流所同化,以共同形成一個向上、向善、堅持與創新的高效課堂教學的氣場。
二、物質基礎之上的課堂教學氣場
1.打造教室異國情調
類似于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主題餐廳,當我們意識到在一個優美舒適的環境中做與周圍環境相符合的事情的時候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英語教師無論如何都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一些與之有關的工作,這不是浮飾更多的應該算是一種實干。筆者認為,在母語與英文相差巨大的文化前提下,在教室里布置一點帶有英美文化的實物、圖片以及文字材料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筆者針對教室的環境布置是連續的且與教材相配套的。筆者會根據每一學期的英語教材的實際內容來精選和準備出相關的實物與資料布置在教室的講臺、窗臺、墻面等等地方,并根據英語教學的進度,對這些實物進行更新,以使教師所進行的每一個布置都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與教師的實際教學相配合,營造出一定的具有異國文化情調的教學氣場。
事實證明,這樣的一種環境布置是卓有成效的,淡化了母語環境強化了英語環境,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相關課文內容的時候能夠以相對較快的速度進入到文章語境之中,這其實是布置環境所帶來的最主要的一個效果。
2.精選教具模擬實景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筆者堅持選擇和使用各種貼近教學實際,符合文章內容的教學用具(自制的),通過使用教具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拉近貼合。
這樣的一種使用教具教學的方法,不僅能夠構建相關的學習氣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更是一種從學生的日常平凡生活中的活動體驗來進行的一種教育教學活動,與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學習”不謀而和,教學甚為高效。
三、意識基礎之上的課堂教學氣場
意識,換個詞語也可以稱為方法或者理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合理選擇教學方法與手段,對整個的教學氣場進行塑造與加強。
1.合理運用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的概念范疇之內,除了少部分需要借助與教具完成,其余的絕大部分都屬于思想方法,注重的是運用和體現。
例如,在進行初中英語重點內容“形容詞最高級前需加定冠詞‘the’”教學的時候,筆者采用了語文教學當中的“諧音字教法”,方式如下:定冠詞一般很溫柔,沒事它不會惹(the)你。定冠詞偶爾會發彪,專惹(the)形容詞最高。在這樣的一種比較搞笑但非常實用的教學方法的運用之下,學生們牢牢的記住了這樣一個重要知識點。
在這樣的一種教學方法被學生接受之后,在學生之間也出現了許多類似的運用諧音字來記憶和背誦英語單詞的方法,用的學生多了,便也形成了一種氣場——合理運用多種方法來學習的氣場。
2.打造健康師生關系
教與學的雙方應該是統一的,但是在現有的一些教育機制下,師生雙方多少都存在著一點對立與矛盾,這主要是來自于教學預期的達成與否及師生人際關系是否良好等方面。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是既有遵從又有著強烈的叛逆。如何放大學生的遵從弱化學生的叛逆,筆者認為除了加強學生的德育和提高教師個人魅力修養以外,更多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互動,從互動中去理解去教育,以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和諧氣場,達到端正學生人生觀念、學習態度和提高素質的目的。
總之,在教學中,氣場的形成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配合,運用多種方法和工具,在一定時間的堅持之下,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健康思想,先從個別學生身上出現,繼而擴散到大部分學生,這就是所謂的“教學氣場”的形成。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百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