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以來,“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最為熱門的研究課題,牽動著每一位教師的心。回顧傳統的歷史教學,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死記硬背”、“訓練機械”等等,如何突破之、改變之?筆者認為,“欲治病必先診脈”!通過對傳統教學低效化成因的分析,找出問題所在,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尋出歷史教學有效、高效之路。
一、觀現狀、尋病因
高效、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僅學生獲得了知識,還應該有過程的體驗,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低效的課堂教學,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殘缺的或完成的時間是漫長的。毫無疑問,每一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是高效的,并都在努力追求著,不過不恰當的做法,出現“事與愿違”的結果,反思課堂教學低效化的表現,可以找到如下幾個原因:
1.新課的引入“華而不實”,學生的興趣度不高
歷史學科的特點是所教授的知識具有過去性,歷史情景無法重現,需要教師通過歷史情境的創設和導入,誘發學生豐富的想象,虛構當時完整的歷史表象。教師導入“華而不實”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感覺遙遠,感覺沒有探究的價值,自然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和探究的欲望很薄弱,主體意識不強,一直處于知識的被動接收狀態。
2.課堂的提問“勞而無功”,學生的思維度不高
教師大都能意識到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將教學任務化解為一個個問題,化學生學習的過程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或生成新問題后解決的循環過程。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提問的方式和內容的不恰當,有時會導致提問“勞而無功”,無法通過提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處,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提問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和記憶。例如對于:“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發的對不對?”學生的回答流于簡單的判斷,同樣是這樣簡單的知識點,換一種問法,學生的思維和印象可能要深刻些:“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那么大家算算辛亥革命是哪一年爆發的?”這樣的問法中,學生將歷史上的時刻拉近了,可以和自己的高中學段相聯系,記憶自然持久。
(2)提問過于顯性,學生吃不飽。例如提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著這樣的意義?”此類問題屬于教材中顯性的知識,學生不需怎么思考就能答出。
(3)教師的提問,不能引發在學生之中生成“新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是學生積極思考,學習參與度高的表現,因質疑而提出的問題,學生更為感興趣。如果課堂上只有老師“問”和學生“答”,而沒有學生“問”,那么學生思維和潛力的挖掘是不完滿的。
3.課堂的總結“畫蛇添足”,課堂的延展性不強
在教學中,我們時常會看到,快要下課的時候,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總結,這本事好事,亦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不過處理不當,反而適得其反,多數老師只是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概括和回顧,蜻蜓點水,看似圓滿,實則畫蛇添足,對學生沒有任何作用。筆者認為課堂的總結,應該重在引導學生感悟一些方法,能夠讓學生將課堂所學拓展到課外去繼續探討。
二、思方法、求高效
1.創造鮮活情境,活化歷史情景
教學的開端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其探究和學習的欲望。筆者認為將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融合到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導入。
例如,筆者在“從習慣法到成文法”教學時,筆者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羅馬共和國早期有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他叫羅莫洛,作為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他在生前立下了遺囑,希望在他死后,拿出其財產中的一半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可是,在他死后,其家人卻沒有履行該遺囑,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將其家人告上了法庭。現在請同學們思考下,當時的法官會做出怎樣的判決呢?如此導入新課,立刻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都覺得不是在學習枯燥乏味的歷史概念,而是在參與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活動。
2.以問題為中心,遞進式習得知識
教師要重視問題,包括問題的提出、問題的難度、問題的發散度等諸多方面的思考,在一節課中提出不同系列、不同類型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通過主動發現和積極探索去解決問題,獲得實踐的體驗,又或是在探究過程中引發新的思考,生成新的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實現從能力到人格的整體發展。
教學中,我們提出問題要有層次感,又有遞進性,難度的把握逐步加深。實踐表明,高層次的問題,其開放性和真實性也越大,對學生歷史思維的激發度也是越強的。例如,評價型的問題提出后,學生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就必須以一定的標準對歷史現象、人物、思想、制度等為依據進行價值判斷,并能做出決定。例如,在教學中提出:“西方民主政治有哪些優越性和局限性?中國是否能夠照搬西方國家的民主?”此類問題具有開放度大、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強等特點,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歷史認知水平和抽象思維能力。
問題的提出還要注意適度,要注意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應按照難度將問題分為幾個等級,以此來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和學生不同發展層次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興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