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19-02
摘要: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一部分,但是農民工卻不能享受同城市戶口工人相同的養老待遇。在城市,農民工養老保險供給嚴重缺乏。目前大多數的農民工不得不選擇在農村養老。但是,農村養老又面臨著家庭空巢化、尊老文化匱乏化、經濟能力供給弱化等問題。所以,應當以《社會保險法》的實施為契機,完善法律制度并保障其實施,全社會尤其是農村加強尊老敬老宣傳,以切實解決農民工養老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養老保險;家庭養老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Elderly Support Issues of the Off-farm Workers
LI Na
Tianjin Maritime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350
Abstract:Off-farm workers have been part of the industrial worker,but they can not enjoy the same treaments as the wokers who are Non-agricultural 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In the city, endowment insurance is in terribly short. A large part of off –farm workers have to choose to live in the rural area when they are aged.but empty-nest Families、poor respect and support the elderly cultrual and little economic supply exsits.we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enforc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act,and try our best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Off-farm workers; endowment insurance; home-based care services
一、農民工的身份定位及目前養老農村的必然性
隨著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城市街頭出現了手拿瓦刀、木鋸上門攬活兒,或挑擔推車,沿街販賣農副產品的農民,還有人靠親戚、熟人的介紹進城當保姆。他們是最初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后來,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的逐步確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形成了龐大的農民工群體,截止2010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高達2.4億人。農民工的出現,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發展,也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農民工,這一稱呼是因何而來?農民工究竟是什么身份?他又具有什么樣的特殊特征呢?
農民工這一稱呼是根據國務院1991 年頒布的《全民所有制企業招用農民合同制工人的規定》而來的。其中規定進城務工的農民被稱為農民合同制工人,簡稱“農民工”,以區別于在城市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中擁有城市戶口的工人。進城就業的農民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成為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但是在中國,農民工與其他工人相比,又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他們主要生活在城市,并長期在城市生活。兩億多農民工“奉獻在城市、養老回農村;平時在城市,過年回農村”,流動性強。第二,他們中的許多人都還沒有解決戶籍問題。2009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46.59%,“十二五”期間將達到和超過50%。但目前,我國“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僅為27%左右,低于前者20個百分點,很多農民工難以享受城市待遇。第三,農民工的生存現狀是:只有同時依靠進城務工和在鄉務農,才能維持比較正常的生活水平。①
二、農民工養老權益保障現狀和困境
(一)在城市,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供給嚴重缺乏。
1、參保率低,退保率高
由于我國目前《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相關法律在制度上存在缺失以及政府管理和職能轉變不到位,造成目前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率低。統計數據表明,2009年地處中部地區的安徽省外出務工農民達1200萬人,而截至2009年底,全省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人數20萬人,參保率僅為1.67%,而即使在東部發達地區參保率也僅僅為8.5%。即使參保,由于目前養老保險還未實現全國統籌,養老保險關系難以順利實現異地轉移交接。當農民工在不同省份的城市之間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城市之間流動時,面對繁瑣的轉移手續,多數人會選擇退保,導致參保中斷。同時,當農民工回流返鄉時,由于多數農村地區尤其是落后農村地區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仍處于試點過程中而未正式確立,農民工還是得選擇退保。
2、制度門檻過高
首先,農民工難以跨越繳費年限規定這個檻。現行養老保險制度規定,按月享受基本養老金的最低繳費年限為15年,而現實是農民工要跨越累計繳費15年這道門檻非常困難。其次,養老保險繳費數額超出農民工承受能力。在社保繳費基數和比例方面,大部分地區個人每個月上繳的養老金占工資的8%,一年下來就是一個月的工資。這對民工來說不是小數目。
(二)在農村,農民工養老面臨家庭空巢化、尊老敬老文化匱乏化和經濟能力供給弱化等挑戰。
1、家庭戶規模不斷縮小,我國空巢家庭已超過半數,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家庭贍養模式遭到挑戰。
相對于城市,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截至2009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1.67億人,其中1.05億人是農村老年人,農村老年人口規模是城市的1.69倍;農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過18.3%,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是城市的2.3倍。總體來看,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將在2011年—2020年快速發展,2021年—2033年高速攀升,2034年—2060年持續高位運行。而數以千萬計的新生代農民工(上世紀80年代后出生的農民工)從傳統的農村生活轉移到繁忙的制造業中心,加入到沒有根基的“流動”大軍。工業化和城市化在削弱著大家庭的根基、結構和力量。與此同時,盡管中國國民儲蓄率極高,可是僅有一小部分人積累了足夠的金融資產以支撐他們的生活。大多數人將不得不依靠傳統的養老方式——子女贍養。但由于大家庭弱化以及出生率的下降,這種本就不夠牢固的安全網已經開始撕裂。
2、農村文化觀念的變更,使傳統的敬老孝道也受到嚴重沖擊,遺棄甚至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加之年老農民工法律意識較淡薄,其下輩農民工流動性強,僅在道德約束的情況下,贍養老人完全依靠農民工子女個人素質和家庭關系,不孝的比例難免上升。
3、經濟能力供給弱化。人地矛盾進一步加劇。隨著城市建設用地、工業化用地和農民建房用地的擴大,使耕地資源不斷流失,人均耕地進一步減少。同時伴隨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農民難以做到增產增收。隨著國際農產品對我國市場沖擊增大,農民個體的收入將更加不穩定,土地提供生活保障的可靠性已大不如前。②
三、完善農民工養老保障
農民工養老保障制度涉及到經濟、社會、法律的多個方面,只有在適宜的宏觀環境中,才能正常運行。
1、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
第十條規定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第十六條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第二十條規定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法律已經做了相對完善的規定,做到了完整、科學、嚴謹、系統。但最主要是有法必依,確保法律落在實處,加強對企業的監督并對地方政府的不作為予以懲戒。
2、因為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創造出一種具有與新社會關系相適應的新的家庭血緣關系,而不是毀棄家庭。要解決居家養老的問題,目前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全社會形成一種尊老愛老的風尚。社會要多宣傳,多贊揚,多支持,多理解。樹立榜樣意識。
第二,形成平等有序的家庭觀。所謂“平等”是指家庭成員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格獨立,互相尊重。所謂“有序”,主要是指撫幼尊老,各盡其責,培養其成材,父母輩要善盡撫育子女之責,使其受到一定的教育,直到其能夠獨立生活。這要花費無數心血和勞力。反過來,做子女的應當盡贍養父母之責。為了各盡其責,社會應盡可能鼓勵建立二代同堂的家庭。
第三,國家應考慮立法。立法不僅是要把子女贍養老人的責任用法律規定下來,重要的是還能借此造成輿論的監督和干預,就是說,造成一種社會力量,老人不會孤立無援。與此相適應,已有的《婚姻法》也應適當加以修訂,補充有助于子女贍養老人的條文(這個問題在過去制定《婚姻法》時是沒有考慮到的)。
第四,“居家養老”這個問題,鄉村基層要把它列為自己的工作日程,依法依倫理道德規范督促執行,幫助排除糾紛,有困難則予以幫助和補助。
3、農民工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和修養,積極參加政府和一些組織舉辦的技能培訓,切實提高素質。增加財富積累,增強應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
注釋:
①溫鐵軍:《我國為什么不能實行農村土地私有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考資料》,第15期,2009年2月9日
②姜林靜:《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對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分析》,《中國市場》,2005(1)
參考文獻:
[1]溫鐵軍.《我國為什么不能實行農村土地私有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考資料》,第15期,2009年2月9日.
[2]姜林靜:《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對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分析》,《中國市場》,2005(1).
[3]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N].人民日報,2006-01-19.
[4]度國柱,王國軍.中國農業保險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