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62-01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實施素質教育,既是教育教學規律的內在要求,又是培養21世紀創新人才的需要。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必須協調好時間與時效之間的矛盾,把學生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有思考、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挖掘學生潛能,實現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從備“教學案”入手,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的教學觀只重視了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備課時往往只從教材出發,從教師出發,從每節課能背過幾個問題出發,在備課中形式單一,備中無人,無的放矢,使學生對思想品德課失去了興趣。學生處于被動的支配地位,學習方式呆板,對問題生吞活剝,背書背得頭昏腦脹、苦不堪言,還有什么時間和精力去創新呢?而備“教學案”,一方面,教師要在全面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引導學生去學,從教師變為“導師”起到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惰況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能力、行為習慣、思維特點等方面來設計教學案、選擇教學方法,以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既備“教”,又備“學”,使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有機地融為一個整體,這樣才能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獨立性,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突出出來。
二、從教師“多講”變為“少講、精講”入手,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少講、精講”。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講得多,留給學生的時間就少,學生就沒有思考、消化的時間,課堂上的問題只有課后做,也就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從教學內容上看,教師把多數問題都講了,就否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弱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頭腦日益遲鈍,不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因此,教師要“少講、精講”,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少講”要根據課文內容、學情等因素,確定講的時間。學生通過看書、思考、討論、點撥能弄明白的問題,就少講,達到“跳一跳,夠得著”的目的。“精講”是教師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通過恰當巧妙地設置一些探討性的問題,啟發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只有吸引學生參與這個過程,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例如,講法律保護公民的財產繼承權的內容時,可設置這樣三個具有啟發性的問題:1、為什么法院支持趙某及女兒的請求,判令兩被告退還趙某及女兒應繼承的遺產?2、判定的依據是什么?3、屬于哪種繼承方式?這樣一組由淺入深、環環緊扣、具有啟發性探討性的問題,就會大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求知欲,學生通過看書、討論、交流,就能輕而易舉的解決財產繼承權、法定繼承、遺囑繼承等問題。問題雖然不多,但因為“講”中有“導”,學生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輕松愉快的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思維能力。由此可見,問題不在多而在精,好而精的問題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思維,激發學習熱情,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從“走出去,請進來”入手,進行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長期以來,思想品德課教學是一種單一的封閉式課堂教學,缺乏富有情感色彩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教學模式容易造成學生的大腦疲勞,嚴重影響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而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改革,打破了封閉的教學模式,既可減少定勢活
動的弊端,又可以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多方面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而“走出去”就是根據課文內容,帶領學生帶著問題,參加社會實踐。如在講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嚴重問題時,在學生認清環境污染的危害后,組織學生參加植樹、撿白色垃圾等美化凈化環境的活動。在講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時,組織學生利用3·15活動日印發宣傳材料,走上街頭宣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生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對所學問題的認識和掌握,增強實踐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的好習慣。“請進來”就是根據課文的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如在講法律禁止和制裁利用封建迷信擾亂社會秩序、騙錢害人這一內容時,請法輪功的受害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控訴封建迷信的危害。這樣通過活生生的事實,學生認識了封建迷信的危害及法律禁止和制裁封建迷信的必要性,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四、從“分層次教學”入手,把學生從“統一”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全面發展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個有著不同特點、存在各種差異的、蓬勃向上的群體,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傳統教學中,對學生的統一太多,如統一目標、統一練習、統一作業、統一考試,這樣做的結果,使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但還得去作早已掌握的練習題,浪費了他們的精力;另一部分學生課堂上跟不上,課后整天疲于應付教師的作業,使他們精疲力竭,最后產生厭學情緒。而實施分層次教學,可以把學生從多個統一中解放出來。層次教學就是分層次要求,分層次練習,分層次達標,分層次考試,從而達到減輕學生負擔,實現個體發展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公民應自覺納稅時,分三個層次布置作業:1、稅收的含義和特征(簡單);2、舉例說明稅收的作用(較簡單);3、就稅收與我國社會發展的關系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論文(較難)。這三個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作兩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有能達到的目標,都有不同的進步,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人盡其才,共同提高。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更新,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