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27-01
美育是培養學生具有真、善、美高尚情操的重要教育之一。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形成感受美、理解美、表達美、創造美的過程,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有利于學生感受美好的生活,有利于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當學生在語文教材的感染下具備一定的美學知識,對課文的內容、形式、人物、環境都有自己的認識和判斷以后,教師應把這種感覺、知覺擴展到對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認識上,因為“美是一種對象的屬性,偏于客體方面;審美則是主體對審美對象的一種感知、判斷與體驗,偏于主體方面。”語文教學的審美觀的培養不但是讓學生獲得美的知識,美的體驗,更主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使之積極地、創造性地參與審美活動,獲得更豐富的審美經驗,實現審美方面的發展。在這一方面,語文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文與隨筆,這兩種表達方式,都可以作為學生抒發內在情感體驗的工具。語文教師也可發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開展。
一、開展切實可行的審美活動
1、對大自然的體驗和遐想。如有的同學以《我發現菊花的美》就他所見的“那一朵朵盛開的菊花,白的如雪,紅的似火,一陣秋風吹過,花香四溢……但最美的倒要數那棵斷折的菊花,潔白的花辮邊緣呈紫紅色,象血染的一般。”為什么學生對這棵“斷折的菊花”產生美感呢?因為他感受到了在非正常的情況下,這朵菊花有一種頑強的意志美,不屈不撓的抗爭美。
2、對周圍生活環境的審視與體驗。有的同學以《周未》為題,寫自己隨母親到廠部宿舍去洗澡,發現在“浴室內,不準洗衣服,違者罰款”的標語下,工作人員大模大樣地洗起衣服來,她“愕然”了。學生看到社會生活的某些陰暗面,不足為怪,關鍵是學生對此現象的態度。“愕然”正表示中學生對這一現象的不滿,顯示他們對美與丑的評判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3、對自己的評價。凡是教新的班級,我總讓學生寫《一個真實的我》;學生要畢業了,再寫《一個重新發現的我》,鼓勵學生寫自己的真實感受,寫自己的獨特發現,哪拍這種感受很普通,很渺小,但只要是自己的,就值得自己去回味,去咀嚼,去完善。如有的同學寫“我始終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所以我沒有太多的憂愁”教師加一附注:有材固然好,千金未必來。憂愁何須多,樂在學習中。有的同學在別人稱贊自己的時候卻隨筆中坦誠揭露自己,難道我真的那么大公無私嗎?不,漸漸的,我發現我這個人很自私。老師在旁邊加一評語:說別人自私很容易,敢說自己自私的很不簡單。這些言簡意明的評語,批注用不了多少時間,卻可以強化學生對自己感受的重視。
讓學生觀察自然,審視生活,評價自己,目的還是為現代社會培養和造就完整人格的人。
二、對審美主體的思想、行為進行討論
羅丹說過:美,就是性格和表現。有個女學生曾在隨筆中以“我很丑,可是我內心很美”表露內心苦悶、矛盾和對理解的渴望。征得她的同意,在全班宣讀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接連兩個星期的隨筆,大家都以此為題寫了自己的認識。從對她的嶼,到指責他人對她的諷刺,最后提高到每一個人都要塑造自己美的形象,尤其是心靈。其中有個同樣外表不漂亮的女學生以“改變自我”來表達新的認識,認為“她的孤獨不是外貌導致的。我不否認外貌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但要相處融洽,個人的內涵也是很重要的。人們不會把同情心給一個不值得同情的人。在你沒有為自己的境況作出一番努力去改變它之前,不要一味乞求別人的寬容。幾十個人以暫時接納你,但你還要面對更廣闊的社會,你又該如何處理人際關系。你不能等社會適應你,而必須首先融入社會。”小作者在文后尖銳指出,漂亮與否是爹媽給的,可愛與否是自己爭的。請你給自己信心,試一試,我會心中默默為你祈禱,祝你好運。
這一場討論不僅使外貌有點丑的學生認識外表“丑”與內在“美”的關系,更主要的使全班學生體驗了新的時代對美的內涵賦予了新的要求,不斷地豐富自己,發展自己,改變自己,使自己的個性與行為不斷向現代文明的要求靠攏,使美感的體驗不斷向縱深發展。
三、改變觀念,不斷發現
羅丹總結他的藝術創作,曾經這樣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學生不是大師,但也許是未來的大師。培養學生有“美的發現”的欲望,卻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習古文“濫竽充數”,有的學生正面立論,這個空子鉆不得,應該說是一種“傳統美”。社會需要秩序,需要穩定,不是自己名份應得的東西,不要硬得。南郭先生雖然鉆了齊宣王的空子,但最后還是落了個狼狽而逃的下場。有的學生卻從齊宣王的巨大疏漏中得到啟示,市場經濟是競爭的戰場,誰馬虎、疏忽,就會給別人創造機遇,即使他個人損失,也只好自認倒霉。從這個角度出發,有些學生后面立論,有空子何必不鉆。應該說這是一種“機智美”,它可以使法律更加完善,使個人更為精明。
語文教育是一瀉千里的大江大河,美育則是它的主要源頭之一。小河有水大河滿,重視語文課堂的美育教學既是完成語文教學目的的需要,也是認真落實素質教育的體現。教師是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審美教育,真正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成適合二十一世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