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63-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另外課程標準還指出“重視在寫作中運用已積累的語言材料,把課內外閱讀與寫作相聯系學與用相結合?!边@就明確指出了延伸語文教學外延的必要性。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其實,葉圣陶先生早就講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闭Z文教師應勇于跳出教材教語文,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重視文本外知識,積極拓展語文教學外延,有效地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閱歷。
一、在文本說寫整合中拓展延伸
課堂教學若能和學生的經歷、生活聯系起來,將由作品生發的思索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就能培養學生對身邊世界的敏感,培養學生發現、思考的能力,使學習語文向學習生活的廣闊天地邁進。仿寫是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仿說則是學生運用課內所學的表達方法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表達具體的有效途徑。因為它降低了學生說話的難度,讓他們在說話時有了參照物,能夠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學生對這種說話方式興趣極大。
二、在文本內容的補白中拓展延伸
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學習就是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練就扎實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語文能力,濡養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思想、靈感,負載著人類文化內涵的文章,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熏陶。這種浸潤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教學《盤古開天地》時,我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通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后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寫很具體,我讓學生學習后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學生的想象真是太奇異了:有的說他的鞋變成了綠油油的草地,他的腳指頭變成了挺拔的樹木,他的腳指甲變成了自由飛翔的小鳥;有的說他身上的污垢變成了地下無窮的寶藏,他的牙齒變成了堅硬的巖石……就在這樣的拓展延伸中,學生積累了知識,同時也學會了運用知識。
三、在課堂的生成問題中拓展延伸
課堂生成的問題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課堂中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比提出的問題,它能適時的抓住學生此時此刻存在的困惑以及認知上的障礙,讓學生展開討論,探究因果,不僅能及時解疑釋惑,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持久地保持他們學習的興趣,還能使知識的掌握更加靈活,更加持久。
課堂教學是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是有預設的。然而,課堂教學又是動態的,生成的,是有意外的?!敖虒W是主體的、能動的、活躍的人的活動。教學的確定性中存在著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中存在著確定性,從而構成了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空間,構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美?!奔皶r抓住課堂生成的問題,并由此拓展開去,打開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向縱深處體會,大雪無痕似地加深情感體驗。師生間這樣的對話交流,使課堂呈現生成的美麗、教學的活力。
四、在對人物的補述中拓展延伸
“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這就決定了語文的學習不一定局限于課堂,局限于學校,“從你的房子里面走出來,走出象牙塔”,讓知識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觸更多的,更貼近生活中的學習資料。
《孔子拜師》中,在研讀課文時,我提問“孔子是個怎樣的人?”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文本。在交流匯報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各自思考的方向,回答也各不相同: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謙虛好學,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非常有禮貌, 有的則認為孔子不恥下問……此時教師及時出示孔子的生平資料以及孔子對中國教育的卓越貢獻,使學生明白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大教育家,是與他勤學好問,持之以恒的學習分不開的,也是學生明白了“吃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
在《嫦娥》中“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敝苯訌淖置嬉馑祭斫夤旁娨馑迹瑢W生將難以走進文本,體會內涵。因此,首先讓學生講述與嫦娥有關的故事《嫦娥奔月》,通過文本人物的引入,感受嫦娥真心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藥,如今獨處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也深層次的感悟了“悔”、“心”及“深”所包含的意義。這是這首詩的主要內容,要想探究古詩的思想內涵,還需延伸到作者李商隱,教師及時出示作者簡介,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感悟詩人蔑棄庸俗,向往高潔而陷于身心孤寂之境的坎坷人生。
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不僅拓展了語文教學的范圍,開發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當然,拓展延伸的途徑還需要我們繼續去探索,繼續在語文教學的這片熱土上,努力耕耘,為學生開辟新的綠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