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34-01
摘要: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林業產權制度”,“加快推進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2006年3月16日我國頒布的《物權法》中關于森林的權屬也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國家法律、國家政策以及地方性法規使用了林業產權,但是什么是林業產權,或言之,什么是林權,林權的內涵與外延是什么,這些問題都必須在理論上給予清晰的回答。否則,理論的模糊便會導致實踐的困惑。
關鍵詞:淺談 林權 內涵 屬性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規范而言,厘清林權的內涵與外延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文從梳理我國現有關于林權涵義的理論學說和考察我國現有法律法規的規定兩方面著手,就林權的涵義進行辨析,探析林權的具體的內涵與外延,為規范我國森林資源權屬以及森林資源的效用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一、林權內涵
我國法律沒有明確界定林權,但有法律明確規定了森林或者森林資源的權屬。如《憲法》第九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森林法》第三條規定:“森林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森林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農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種植的林木,歸個人所有。城鎮居民和職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內種植的林木,歸個人所有。”這些立法規定只是界定了森林資源的權屬,但是什么是林權立法上則沒有明確界定。學理上關于林權的內涵通說一般認為林權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只是表述的方式以及林權所具有的外延有些不同而已。如有的認為“林權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森林、林木的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森林、林木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使用權是所有權權能的一種,使用權可以由所有者行使,也可以由非所有人行使。”有的則表述為:“林權即為林業物權,是有關森林資源以及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林業政策的核心和根本。從縱向上分析,林權權利人的權力包括林業資產所有權及其派生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從橫向上分析,它包括森林、林木的采伐利用權,林上、林中、林下資源的采集利用權,森林景觀的開發利用權、補償權、收益權、流轉權、抵押權、擔保權和品種權等等”。其實,這兩種界定只是不同學科領域對林權界定的不同表述而已。例如:前者是法學界關于林權界定的通說;后者是經濟學界關于林權界定的一種說法。因為在法學界,“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是所有權的權能;而在經濟學界,則習慣于將其稱之為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但是,若從法律規則制定技術上考慮,我們贊成用法學定義的方法將林權界定為:“林權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二、林權屬性
林權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既然林權是建立在森林資源之上的一種物權,在我國實行土地公有制的國情背景下,以及森林資源的經濟價值及生態價值,林權的屬性應該既是一種私權也是一種公權,換言之,林權是一種具有公法化色彩的私權。
1、從林權主體屬性來看,林權主體既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集體,還可以是私人。我國已頒布的《物權法》關于所有權的主體主要有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森林所有權規定主要體現在《物權法》第四十八條以及第五十八條。第四十八條規定:“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第五十八條規定:“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包括:(一)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同時第四十五條規定:“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國有財產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六十條規定:“對于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依照下列規定行使所有權:(一)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二)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屬于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根據《物權法》的這些規定,從主體角度分析,林權的屬性既有私人性質的主體,也有公有性質的主體。所以,林權主體屬性既具有公權屬性的主體國家,也具有私權屬性的主體私人,還有居于公私中間地帶的權屬主體集體。
2、從森林資源價值形態內容上分析,其既有商品性質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生態價值。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快林業發展的基本方針之一便是“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生態效益優先”。森林資源的價值效益主要體現在生態、經濟以及社會效益三個方面,在這三個效益系統中,從私權意義上,主要體現的是經濟價值,從公權力上,主要體現的是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因此,從森林資源價值形態內容上分析,林權的屬性既有私權內容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具有公益性質生態價值即維護公益的公權力性質。
3、從林權內容上分析,林權既具有私權內容,同時也具有公權內容。林權在私權內容上,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權利主體追求的是森林、林木、林地的使用價值,這方面與物權中的用益物權是一致的。有的學者對此甚至認為:“林權是源于森林資源所有權的一種他物權形式,是森林資源非所有人依法取得的,自主開發森林資源并獲取收益的民事權利。與森林資源所有權和林木所有權不同。”然而,用益物權完全是私權屬性的,林權的公權內容則是用益物權所沒有的。林權的私權與公權內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林權的內容是林權人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并獲得收益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義務。比如造林權、流轉權、收益權等都是為了滿足民事主體生產生活的需要,所以從權利的內容上說它是一種民事權利;另一方面林權又包含了很多公法義務,林權的法律制度也既具有公法色彩又具有私法特征。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涉及水土保持、防洪、氣候調節等諸多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林權在設立、變更、轉讓、終止等各個方面均受到法律的一定限制,林權法律制度難免帶有濃厚的公法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