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59-02
摘要:本文闡述了變電站工作的流程,根據變電站建(構)筑物的不同特點,解析了在不良地質條件下變電站土建工程中基礎的幾種處理技術。
關鍵詞:土建 處理 地質
變電站在電力網絡中的地位很重要,且供電的需求決定了對其工程質量的高度要求。不過變電站的質量除了其自身原因影響外,另一個對其質量影響很大的因素是不良地基,所以,本文將重點根據變電站土建工程的具體情況,淺談對變電站土建的基礎設計及相應的處理技術。
1、變電站工程設計階段
1.1前期工程階段
1.1.1工程的選址及選線
選址工作,首先要明確負荷中心位置。一般主要從以下因素考慮,若存在如下情況,就要經過相關協議或批準后再建站:1)要明確站址所在地是否違反城建的相關規劃;2)要重視土地征用等是否可行,變電站選址應從節約用地的原則出發;3)還要注意考察站址的周圍是否有通信設施及風景旅游區等。選址與選線是相輔相成及協調統一的關系,每一個站應有相應的線路走廊方案。從成本角度看,線路走廊方案是否可,在前期階段獲得上級的批準起到不容輕視的作用。因此,我們在選線過程要注意其一,選線能繞開自然保護區或等特殊區域時就繞開,這樣可盡量避免因房屋拆遷賠償或減少線路走廊對景觀的破壞等;其二,合理選擇或鐵路的跨越,這樣可降低跨越風險和投資;其三,站址擺放要充分考慮出線條件,盡量留出開出線走廊。
1.2變電站的站址及線路方案對比選擇
上述階段的工作完成后,根據調查到的資料,站址及線路方案就有多個可供選擇。在這些方案中,應從經濟性比高及技術允許的原則出發,再上報,得到批準后站址及線路走廊基本能確定下來。
1.3變電站設計的初步階段
1.3.1站區的規劃設計
工作時,要先做些準備工作,如先考察一下站址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從而因地制宜地制定站區規劃。此外,工藝布置的實際情況也要重視分析,如施工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當這些工藝條件達到要求時,工程施工方案還要盡量做到不污染環境及節約資源。
1.3.2變電站土建的總平面布置設計
在滿足總體規劃要求的同時,總平面設計應根據電氣總平面進行布置,同時,盡量按照“分區明確、節約用地、交通方便”的原則進行站內工藝布置。總平面一般采用模塊式布置,將變電站站區劃分為多個功能主變等場地。考慮到節約用地的原則,一般各建筑之間盡量緊湊布置,可通過站內道路將各個功能區緊密聯系在一起。
1.3.3站區的豎向布置設計
站區場地設計標高首先需根據電壓等級,在滿足洪水水位及內澇水位后,再對土方進行綜合平衡計算,進而確定站區場地設計標高。在兼顧出線規劃順暢、工藝布置合理的前提下,豎向布置無論是采用平坡式還是階梯式,都應以減少不必要的土石方工程量為原則進行設計。
1.3.4變電站的主要建構方案設計
建構方案設計:一般包括建筑平面、立面方案設計、暖通風及水工方案、地基處理方案設計、結構及基礎方案設計。變電站建筑常采用聯合布置形式進行設計,目的是節約用地。在結構方案設計上,變電站的主要建筑物幾乎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其構架及支架幾乎是采用鋼結構,不過其設計還要考慮變電站的重要程度及站址的抗震設防烈度。平面設計方案,一般要做到兩點:一是保證各功能房間有足夠的空間;二是建筑立面能產生美觀的效果。建筑基礎形式需根據地質情況選擇,當地質好時,用天然地基處理技術即可;當填土較厚時,采用的處理技術是強夯;當地質是較厚的淤泥時,處理技術是灌注樁管樁或水泥土攪拌樁以及預壓法。暖通風方案設計,其設計一般能達到設備運行及消防的需要即可。
1.3.5站區排水及消防系統方案設計
設計前,要從水源條件角度分析設計方案。由于變電站生活用水量及消防補水量都比較少,若條件允許,供水方案設計時,可優先考慮能否通過市政來供給。給水系統主要包括消防給水和生活給水這兩個系統,但兩者宜分開而獨立設置。排水系統中各排水系統應采用分流排放。值得注意的是在消防方案的設計過程中,要認真考慮建筑物與建筑間、設備與設備間、設備與建筑物間的距離;考察其間距是否達到消防規定的間距標準,如果達不到就應當采取防火窗或防火墻等措施進行替代處理。
1.3.6站址的方案比較
根據上述情況,對可供選擇的多個方案進行經濟比較,然后,由專家對此次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初步評定,在評定過程中要重視審查的意見及建議,從而篩選出最優方案。同時,對最優方案要進一步修改完善,確定最后的設計方案。
1.4施工圖進入設計階段
在此次階段,是對選出的方案開始進入到具體實施的環節。在專業交接處容易發生矛盾,所以溝通工作一定要做好。因此,為了提高施工圖的質量及施工效率,應重視以下幾點:1)對變電站內建筑的設計進行標準化處理;2)要加強專業間溝通環節,從而減少專業接口處的矛盾;3)要規范質量信息反饋制度的制定與執行工作,不斷完善相關的標準設計;4)制定與執行會審制度,應在土建專業內進行會審,以避免重大設計失誤的發生。
2、不良地基條件下基礎的處理技術
2.1建筑基礎的處理
在設計前一般會對整個站址進行地質勘察,設計過程中要選擇其適合的基礎形式。變電站的建筑物基礎形式有兩種:即獨立基礎和條形基礎。在施工過程中,如果出現基坑(槽)挖至設計標高明地的問題,就要對基底土質采取觸探實驗的處理措施,如果實驗結果顯示地基承載力達到設計要求時,則可進入下一道工序。若實驗結果顯示地基承載力達不到設計要求時,就要采取相關處理措施:1)片石墊層:若出現的情況是該處基礎填土區域填土不深時,可用M10水泥砂漿和片石砌筑至設計標高,且開挖至符合設計要求的持力層;2)擴大基礎的底面積處理方法,此處理方法是針對當地基承載力與設計要求相關不大時的情況;3)擠密樁處理技術,該法是針對于基礎部處于軟弱土層且無法判斷該土層厚度時的情況。
2.2變壓器等基礎的處理技術
變壓器、構支架基礎都屬于獨立基礎,不同的是其上部的設備和管線都是相連的,據此,設計處理時有必要將其沉降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其沉降控制范圍要根據規范要求進行調控。如果出現基礎不良地基,建議采取片石墊層或其它有效的處理技術;而如果出現大部分構支架基礎處理較深的填土無時,建議用樁基礎處理技術。
2.3圍墻基礎的處理技術
圍墻分布在變電站的四周,挖土區的圍墻基礎一般不會出現什么問題,如果填土區填土厚度不大時,設計時圍墻可砌在擋土墻上,這樣可節約用地。情況相反時,即填土厚度較大時,這對擋土墻設計和工藝要求,卻相對要高,無疑這會增大工程造價。
3、結論
在確定基礎處理方案時應注意:1)堅持節約造價的原則,因地制宜選擇處理技術;2)在地基處理施工中,對施工的方法及處理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對其技術標準和質量要求了解得越透徹越好;3)要重視施工質量和處理效果的檢驗工作,確保工程質量。綜上所述,要因地制宜,充分掌握所設計項目的施工工藝狀況和站址地質概況,才能設計出合理化的處理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