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00-01
摘要: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的一次重大變革,突出表現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以及由此引發在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材處理及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的變革。為此,教師要自覺學習新課程理念,改革教學方式,轉變教師角色,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高中政治 新課程理念 素質教育 教學應用
目前,部分高中政治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還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方式沒有轉變,良好的學習習慣依然沒有養成,這一現狀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同時,政治在課程的性質、理念、設計思路、目標、內容以及實施建議等方面做了詳盡規定和精確闡述,呈現出重素質教育、重學生發展、重時代特征、重行動實踐四個方面的特點,為政治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新課程視野下的高中政治教學,要求教師給學生搭建一個舞臺,培養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的積極狀態,讓學生真正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規律,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現就高中新課改的實施策略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本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這與傳統的課堂教學重視知識傳授相比是一大跨越。一線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在教育教學中滲透新思想、新理念,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所以教師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尊重他們的創造性和獨立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觀點、信念,轉化成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養成符合社會主義的道德標準和良好行為習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政治理論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用這些知識認識和分析各種社會政治、經濟現象;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問題,用自己的實踐去改變行為。
二、轉變教師角色——教師是教學的研究者和知識的傳播者
1.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上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種“行動研究”能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它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2.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播者、灌輸者轉向學生學習引導者、促進者。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另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只是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和能力。
三、轉變學習方式——能動獲取知識
新的教育理念呼喚政治學科教學要徹底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也是新課改的一個重大突破。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被動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過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顯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有種觀點認為傳授知識和促進學生發展是對立的,不利于學生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新課改不需要落實“雙基”。事實上,從知識、方法和能力的關系看,知識是最基礎的,方法是一種在形成知識和技能過程中被內化的知識,能力則是在學生知識和技能過程中,獲取知識的方法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質變的產品。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方法和能力也成了無源之水,無木之本。因此,新課改依然需要“授魚”,只是“授魚”的方法需要更靈活,更多地調動“授魚者”接受知識的積極性。新課改不是不要“雙基”,而是以一種全新的視野審視“雙基”。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如何處理“授魚”與“授漁”的關系,如何糾正不重視“雙基”和過于偏重“雙基”的做法,這正是我們政治教師在新課改中需正視和探索的問題。
四、轉變教學方式——注重實踐教學
高中政治是一門綜合性強、社會性強、開放度高的學科,從古代到現代,國內到國際,經濟到政治,文化到哲學,涵蓋面廣。不把政治課教學從課堂、教材延伸到課外,政治課教學就沒有生命力,就不能充分發揮其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引進“源頭活水”,才能使得“渠清如許”,要用理論指導實踐,分析社會現象,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知識。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高中政治教師的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我們只有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豐富知識、開闊視野,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和歷史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才能勝任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工作。適應新課改要求和社會發展需要,作為高中政治課教師必須養成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為自己注入新鮮的血液,探索出一條適合時代需要,促進學生發展的新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實現高中政治課的德育功能,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
五、結語
總之,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利用豐富的教材內容、完善的教學方法、科學的教學理念,才能更好去培養學生自身的興趣提高和主動學習積極性,逐步推行素質教學、強化學生能力培養。同時,作為高中政治課教師,必須養成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豐富知識、開闊視野,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和歷史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不斷為自己注入新鮮的血液,探索出一條適合時代需要,促進學生發展的新的教學方法,才能勝任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譚炳輝.論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創新培養[J].文學教育(中),2010,(7).
[2]陳雪梅.關于高中政治教學效果的探討[J].新課程(教研),2010,(9).
[3]張衛衛.高中政治教學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幾種能力[J].新課程(中學),2010,(5).
[4]孫佰玲.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3).
[5]向玉林.淺談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