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31-01
摘要:多媒體手段的介入,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帶來了深刻的變革。體驗性閱讀教學在多媒體手段的輔助下積極為學生創設體驗環境,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朗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 多媒體 創設情境 體驗性閱讀
所謂體驗性閱讀是教育者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進而生成反思與實踐的閱讀。這種閱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獨自思考,合作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有助于使學生成長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一、體驗性閱讀教學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氣質都不同,所以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獨特體驗對閱讀內容做出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歡的部分做出反應;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突發奇想”;將自己的感受與文本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及表達另行設計等。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們過于注重理性的分析,深恐教材挖掘不深,生怕學生理解不透,從導語層層遞進到揭示中心乃至于總結全文,設計得滴水不漏,牽引學生步步入甕。教者把教材掰開,揉碎,嚼爛,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拋繡球一般投向學生,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學生呢,完全處于被動接收的“容器”地位。學生的獨立思考可怕地消失了。有人曾說,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就像一串閃耀著美麗光環的珍珠項鏈,它的美在于整體的和諧、完美的搭配。而“條分縷析”式的閱讀教學。猶如把這串美麗的珍珠項鏈拆解開來,一個個珍珠散落在地上,蒙上塵埃,令人無法追尋它動人的光彩。這反映了以學科知識為本位而非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課程觀,在總體上存在著重認知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綜合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的情感荒漠與精神世界的空虛。
現代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每個人都必須經過自己的創造、理解、構建、體驗,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容,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通過參與對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珍惜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通過誦讀、游戲、角色扮演、觀察、想象等活動,將學生引向社會、引向生活,讓學生站在語文學習的最前沿,積極促成體驗性學習
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實施體驗性閱讀教學的策略
教學策略是體現一定教學觀念實質和精神的,教師在特定教學情景中為達成教學目標,適應學生學習需要而作出的教學決策、謀劃和采取的教學方法、程序和技術,是有效教學的條件,是學生會學習的前提,是教師教學智慧和藝術的體現。教學策略是否能良好地實施直接關系到課堂效果的好壞。
1.有效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有創意、多角度地體驗性朗讀。
語文閱讀教學要根植于情感,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閱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發想像。”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上,給孩子們閱讀的情感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園地:在內容的選擇上,多是韻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圖文并茂,吸引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在意境上,飽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這些都必須經過學生反復朗讀、吟誦、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為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為孩子們的情感發展創設情景,尊重并鼓勵他們獨特的閱讀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華情感體驗,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2.合理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情景,體驗文本,突破重點,化難為易。
小學生因情感經驗不足,知識儲備有限,往往難以“入境”。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形象思維占主體,對于直觀事物感興趣。教材中課文體裁多樣,有情節生動的故事,韻律感較強的詩歌,語言優美的散文……有大部分教材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更是難以進入情境體驗文本。因而,教師應采取各種有效的辦法來展現課文內容,將學生帶入意境中充當角色,可以化抽象為形象,把課文中表達的意境再現出來,使學生在語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
小學生長于形象思維,課文中一些抽象的知識就成了教學的難點,而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在于能提供直觀形象和生動逼真的動態圖像,可以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從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還伴隨著生動、形象的圖像、優美動聽的音樂,誘發了學生愉快的學習情緒,進而能更深入地體驗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發揮想象,發散思維, 拓展深化,多元體驗
閱讀教學中,一方面讀者受讀物的客觀制約,另一方面讀者又不是簡單的接受讀物內容,而是自覺地參與對讀物內容的補充完善和發展創造,特別是對閱讀材料中由于省略號或空白等造成的模糊現象更會做出種種補充和拓展。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課文做合理的想象,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散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大增加聽和看的機會;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海濱小城》這一課,我在總結小城的風貌特點后,播放有關家鄉景點的錄像,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想:我們的家鄉有什么特點?它與課文中的“海濱小城”有什么異同?通過這樣的問題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分析比較,充分討論。這樣,既做到了學法遷移,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總之,通過體驗性閱讀教學,給予學生自由的空間,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珍惜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體驗性閱讀教學就是要自覺糾正傳統閱讀教學中的“條分縷析”式弊端,擔當起豐富學生體驗與構建學生精神世界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