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202-01
中學語文教材所選古代詩歌種類豐富,既有古代詩,又有近體詩,還有詞曲等。古詩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還可以陶冶情操,豐富心靈,提高文化素養。在進行古詩教學與賞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激情朗讀、反復吟詠
語文課堂與其它課堂的不同之處 ,在于它有瑯瑯的讀書聲 。沒有書聲的語文課堂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古詩語言精煉,富有節奏感與音樂美,最適宜朗讀。教師朗讀時要字正腔圓,充滿感情,講究語言的輕重緩急,注意節奏。要感染學生,讓學生充分領略其中的美感。學生自由朗讀時應強調吟詠,要讀出詩味來,還可以分小組讀,男女學生分讀,或舉行詩歌朗誦會,賽詩會等。學生朗讀時教師要適時點撥,說明朗讀技巧,并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在朗讀古詩之前,必須整體感知,明確詩人的寫作意圖,認真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理解詩的主題和藝術形象,理清思想感想發展的脈絡,從而把握感情基調。對能突出表達主題的部分,朗讀時要用重音處理,語調要高;對敘述部分可用平和的語調;對抒發強烈感情的詩句,應充滿激情,用高昂的語調;而對悲痛詩句,則要用緩慢、低沉的語調,如讀《石壕吏》這首敘事詩時就應該始終把握一種沉郁憂憤的語氣,讀《望岳》這首抒情詩應用熱情奔放的語氣來說,讀《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應用輕快流暢的語氣來讀。只有飽含感情和適當的語調來讀先打動自己,然后才能打動聽眾。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用完善的語言技巧準確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內容,細膩地表現感情。這方面要注意:1發音正確,吐字清晰,朗讀準確無誤,語言流暢。做到不讀錯字,別字,不丟字,添字,不顛倒,重復,這是進行朗讀的前提,也是對朗讀的基本要求。2注意詩句的重音和停頓。重音是朗讀過程中,為了表現意境和中心思想,對文中的某些詞或短語加以強調,重音的確定關鍵在于對所朗讀文章內容的理解。而停頓則是在朗讀過程中,為了把思想感情表達鮮明、突出而調節氣息的一種方式。朗讀中的停頓,往往不受標點符號的限制,而以表情達意為主要依據,比如在抒發強烈感情之后,可作適當的停頓。3朗讀時還應注意語調的高低、強弱和語速的快慢,并借此表達一定的感情,給聽眾以美的享受。
總之,要搞好朗讀,必須做到正確的思想感情與完善的語言技巧相結合,并需要反復練習,不斷揣摩,在實踐中逐步提高。作為教師,要通過范讀經常對學生進行指點,耐心輔導,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感受意境提高欣賞能力
所謂“意境”,指的是文學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要想透徹理解古詩,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必須運用聯想、想象進入詩人所創設的獨特的意境之中。首先可通過品味語言,感受意境。古詩語言凝練、含蓄;再加上古人有“煉字”的傳統,因而要引導學生學會尋找“詩眼”,體會她的妙處,運用聯想和想象可進入詩歌所創設的意境。如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句,“孤”“直”“長”“圓”即為詩眼,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著用一個“直”字卻又突出了它的勁拔與堅毅之美。一個“長”字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受。長河落日本來很平常,這里用一個“圓”字,突出了大漠中觀落日的特殊感受,給人以親切溫暖又微帶蒼茫的感覺。這四個字形象地描寫了大沙漠中孤煙垂直、落日渾圓的奇異壯觀的景象,并寓悲涼之情于壯美景色之中,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士凄涼艱苦的生活環境,借以反映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
其次借助音樂、繪畫揣摩意境。古詩教學是美的傳遞,可以在朗讀或品讀時運用音樂營造濃郁的氛圍。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配以悅耳的古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配以幽咽的二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配以鏗鏘的琵琶。教《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播放樂曲《煙花三月》,教《木蘭詩》可播放古典音樂《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播放《陽關三疊》等。這些音樂對人心境有巨大的感召力,很容易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當然也可以運用詩話結合的方法來拓展思維、發揮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古詩的意境。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刻畫細膩,描寫生動,可以這樣描述: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而行,吐出串串水泡兒,輕盈地浮到水面上來;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歡快地掠過霧氣蒙蒙的天空。這樣的練習,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領略古詩的意境美,還可以放飛學生的想象,也可讓他們給作品配畫,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到創作的樂趣,而且使教學充滿詩情畫意。
第三借助多媒體感受古詩的意境。在古詩教學中運用錄像,投影等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能再現詩歌的情景,使古詩內容形象化,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透徹的理解古詩。例如在教古詩《錢塘湖春行》時,通過錄像再現,學生從屏幕上看到詩人身穿飄逸的長袍,騎一匹白色的駿馬,漫步于藍天白云,波平如鏡碧綠澄澈的湖水邊,漫步在青翠的綠草上,五顏六色的百花間……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屏幕,盡情的品味春的勃勃生機。通過這些活生生的畫面學生更生動形象的理解春的美景,體會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三、知人論世,透徹理解
古詩的本質是情緒和情感的抒發,由于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經歷不同流露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也各不相同。了解這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其人其詩。如南宋朝廷腐敗懦弱,辛棄疾、陸游、岳飛等南宋詩人的作品便多了一抹憤激、感慨、蒼涼的色調。詩歌流派各異,便有了陶淵明的悠然自得,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李商隱的綺麗綿密,等等。個人情趣不同,便有了王維的蟬趣,朱熹的理趣等,即是同一詩人也會因其人生的不同閱歷而發生風格的轉變 。如杜甫在青年時期有遠大抱負及凌云壯志于是揮筆寫下了熱情奔放的詩歌《望岳》,安史之亂期間唐王朝逐漸衰敗,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有的家破人亡,有的流離失所,以此為背景杜甫創作了組詩“三吏“”三別“贏得了”詩圣“的美稱,其詩也被稱為“詩史”。在古詩教學時,應對詩人的人生經歷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作適當的講解,這樣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又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總之,只要教師不斷用心,采用多種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教給他們方法,挖掘其自身的潛能,古詩教學一定會獲得成功,欣賞能力也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