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188-01
摘要:《故都的秋》是郁達夫1934年8月寫的一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散文。其情其景頗具審美價值。讀來耐人尋味,美不勝收。
關鍵詞:別具特色 秋味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1934葉8月寫的一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散文。其情其景頗具審美價值。讀來耐人尋味,美不勝收。閱讀時不僅要抓住所繪秋景,更要透過畫面感受秋意,品味出別具特色的秋味。
一、通讀全文,再現所繪秋景
任何好的作品,總是借助語言文字信息來表達情意的,我們閱讀時,首先應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進入作品。閱讀《故都的秋》也應審讀文字信息,抓住所繪景物特點,再現出作者描繪的一幅秋景畫面來。
讀了第3段,我們不難抓住庭院景物特點:天碧綠高遠,槐樹高大茂密,日光細碎無比,牽?;ǖ乃{朵點綴破壁,仿佛在院子的人還不時聽到馴鴿的飛聲。他或數一數漏下來的日光,或靜對牽?;ㄉ畛恋厮妓?。這樣我們腦子里一下子再現出一幅:“清晨庭院秋意濃”的畫面來。
再審讀第4段至第11段。自然也就會再現出:“伊人徘徊感受落蕊\"、“秋蟑嘶唱處處聞”、“雨后閑人話秋涼\"、“秋棗滿院秋味永”等畫幅來。而且這些畫面色彩以藍綠為主,緊扣“清、靜、悲、涼”的特點。僅僅停留于此,顯然不夠,還需進一步透過畫面,感受作者融入的感情。
二、入情賞讀,感受秋意
“一切景語皆情語”《故都的秋》的畫面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在第一步閱讀的基礎上我們要抓住畫面中的人物活動及其心理,再聯系作者經歷進行賞讀。第一幅畫面中,人物先是泡一杯濃茶在盡情地欣賞庭院秋景,他被這寧靜、幽遠的秋景深深地吸引住了??珊髞碛炙崎e來無事數一數漏下的日光,或靜對牽?;ㄗ匝宰哉Z:“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這人的活動似作者當時寄情隱逸恬淡的山水間的生活的反映,這人的心語似作者對深沉、幽遠、素雅、純凈的喜愛。第二幅畫面“伊人感落蕊”,也正是作者對秋天嚴厲、蕭索的感慨。很有“無可奈何花落去”……“小園香徑獨徘徊”的意蘊。秋蟬殘聲的變化,由“嗚唱”而“嘶叫”,又是作者感秋、惜秋的心理反映。雨后話涼的聲調,變高拉長蘊含著北方人對秋的真切感受,這也是作者的感受?!扒锖蔽⒕G泛黃,似透出了秋的收獲,也真是頗有生活的氣息??勺髡哂纱水a生的想像:“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似又透出一些悲涼。
再聯系議論部分,我們的揣測才明晰。他同古今中外的作家一樣,對秋有很深的感觸。在作者看來,它不僅給人民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更使人產生對人生的思考,“就是被關在軍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區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這也是秋值得贊美的地方。聯系文首作者直抒的向往之情,文末抑制不住眷念之情。我們也就把握住了作者借秋景所表的秋意。
三、比較品味,咀嚼秋味
一樣是秋,作者為何一往情深,鐘情于北國之秋呢?我們可比較文首兩段和文末兩段使用的對比手法的作用。文首對比是在領起后面的描繪抒寫。文末的對比是作者領略到北國秋味的咀嚼品味。品味又集中表現在:北國的秋色、秋味。“鱸魚之與大蝦,黃狗之與駱駝。\"這組對比中,突出北國之秋味永、色濃,給人無限回味。深感北國之秋,秋意更濃,更耐人尋味,更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