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71-02
摘要: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失業問題一直嚴重困擾著中國的發展。20008年8月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更是使中國的失業現象雪上加霜。而我們,作為兩年后即使將走上社會、面臨就業問題的高校研究生,應當密切地關注國家的失業問題,更是當從現在起,全面提升自己,從各方面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將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中國失業現狀、導致失業的原因以及失業的社會影響,并根據所學提出相應的應對方法。
關鍵字:失業 形成機理 治理方法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激增、經濟結構的迅速變化,失業問題在中國這個發展大國逐漸變得嚴峻,而隨著高校的迅速擴招,高校教育體制弊病也漸漸暴露,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較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大學生也成為失業人口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失業現象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關注。
1、失業的概述
1.1失業的含義
失業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分離的社會形態,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與就業崗位相互脫節的一種狀態。我國對失業的定義為:在16周歲以上,有勞動能力,在調查周內未從事有收入勞動,當前有就業愿望和可能并以某種方式正在尋找職業的人員。
1.2失業的分類
宏觀經濟學通常將失業分三種類型,即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及周期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難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這種失業在性質上是過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勞動力的供給方,摩擦性失業被認為在任何時候都存在,但對任何人或家庭來說,它是過渡性的。因此,摩擦性失業不被認為是嚴重的經濟問題。
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點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結構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長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勞動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這種失業是由整個經濟的支出和產出下降造成的。當經濟中的總需求的減少降低了總產出時,會引起整個經濟體系的較普遍失業。
2、中國失業的形成機理
2.1中國失業現狀
失業是一個歷史范疇,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失業現象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而出現的。進入21世紀后,失業形勢很嚴峻。
2000年—2008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及失業率
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自2000年至2008年,中國的失業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事業情況都是與經濟成長呈反向關系的,這也就是說,一國經濟不斷增長,經濟規模就會擴大,雇傭需求隨之增加,就業情況也就好轉,反之,一國經濟增長減速,就業情況就越惡化。可是中國卻出現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就業情況快速惡化的不可思議的現象。從2000年至2008年,中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失業人數呈加速上升趨勢。經濟發展的同時就業反而惡化,是中國失業現狀的一大特色。
結構性失業是中國社會中最為普遍的失業現象,目前的狀況體現在:
(1)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2)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龐大
(3)下崗職工再就業形勢嚴峻
(4)大學畢業生成為新的失業群體
2.2中國失業現象的原因
2.2.1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但不平衡,導致結構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是由于經濟結構的變化,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在職業、技能、產業、地區分布等方面不協調所引起的失業。目前我國的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并且國家正在大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隨著農村經營方式的改變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是必然的趨勢。
2.2.2勞動力總量增長過快,居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中國人口基數大,勞動力供給遠超過需求,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關系嚴重失衡。據國家統計局預測,中國勞動適齡人口2010年為9.70億人,2020年將達到最高峰約9.97億人,中國總人口增量達到了一個高峰。我國的科學教育水平仍處于落后狀態,文盲在求職者中仍占據很大的比例。即便是高校畢業生,由于中國高校教育水平的局限性和近幾年的持續擴招,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也有待提高,很難達到社會對于高端人才的要求。因而造成高校畢業生與社會需求專業的嚴重不對口現象,導致大量失業。
2.2.3就業服務市場中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
在摩擦性失業中,有一種很典型的現象,即具有某方面特殊技能的求職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適的崗位,而某些用人單位有時又很難尋找到具有此種特殊技能素質的人才,雙方均不了解對方的狀況,都在為尋找工作和尋找人才所苦。這一現象是由于求職者與招聘者的信息不完全造成的。
3、中國失業現象的影響
失業現象對國家有兩種主要的影響,即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
3.1社會影響
在中國社會中,失業現象威脅著社會和家庭的穩定,更嚴重打擊了失業者的情感。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新聞,某某高校畢業生不堪就業壓力跳樓身亡甚至襲擊別人;常常聽說,某個家庭因為丈夫長期失業,導致家庭關系破裂,妻子另覓新歡;求職者因長期難以找到工作而失去自尊和自信,最終導致心理疾病更是時有發生。這充分證明,在中國失業已經對社會、家庭、個人都造成了極大危害,對社會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3.2經濟影響
失業的經濟影響可以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解釋。當失業人口過多時,經濟中本可由失業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勞務就白白損失了。從產出核算的角度看,失業者的收入總損失等于生產的損失,因此,喪失的產量是計量周期性失業損失的主要尺度,因為它表面經濟處于非充分就業狀態。
4、應對中國失業現象的治理方法
4.1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克拉克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勞動力構成會逐漸由第一產業占優勢而逐漸轉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優勢。
就中國的現狀而言,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資源、自然資源和技術資源則相對貧乏。在這種情況下,處理失業問題首先應該充分認識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這一事實,更多考慮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第三產業多屬于勞動密集型,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強,而且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彈性較大,多數要求不高,比較適合中國下崗失業人員的素質現狀。
4.2全方位提高科學教育水平,改進求職者各方面的素質
中國勞動力數量龐大但綜合素質較低,一般勞動力嚴重過剩,高素質人才嚴重不足。目前,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勞動力素質低,從事非農產業的能力差。因此,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支持并促進社會力量辦學,積極開展以提高就業和創業能力為目標的教育和培訓,努力培養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展要求的人才,努力提高勞動者的就業和創業能力。
4.3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首先,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建立統一高效的勞動力市場。政府解決失業問題的宏觀經濟政策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加強宏觀調控,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工具,不斷完善勞動力市場。
其次,要加強勞動力市場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盡快建立起全面、高校的就業信息網絡。從而就業信息在求職者和用人單位之間充分傳達,減少因信息內部完全和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摩擦性失業。
再次,通過確立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勞動力市場的主體地位,打破勞動力流動在地區、部門、城鄉之間的各種制度性的障礙,清除勞動力市場的各種行政性分割,形成完善的市場就業機制。
另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主要通過財政、稅收和用工補貼的方式,根據企業雇用下崗失業人員的數量、時間給予經濟補償,以降低企業雇用勞動力的成本。通過實施就業補貼政策,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實現了社會安定,為實現促進就業的目標發揮了積極作用。
5、結論
失業問題是世界各國都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而中國的失業問題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因此,要解決好中國的失業問題,就要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和把握其中的原因,制定出相應的政策措施。解決好當前的失業問題,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從通過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對于中國失業現狀、失業原因、失業影響以及解決對策等方面的分析,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的失業形勢。我們相信,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失業這一長期困擾中國的問題將會得到緩解。作為兩年后將走上社會,面臨就業壓力的高校大學生,我們應當密切關注國家乃至世界的失業問題,更應當從現在起,根據社會不斷變化的人才需要,適時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為將來的順利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波.中國失業限制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高鴻業.宏觀經濟學[M].人民出版社,2008(12).
[3]靳英華.我國雙重轉變過程中的就業問題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0.
[4]楊偉國.轉型中的中國就業政策[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5.
[5]薩繆爾森.經濟學[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