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22-01
摘要:“歷史是一面鏡子”。古今中外大多有遠見的人都非常重視歷史教育。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可以使人明智。”江澤民同志也曾多次強調:“要對小學生,中學生到大學生,由淺入深,堅持不懈地進行中國近現代史及國情教育。”可見古今中外,自古以來,歷史教育都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但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對歷史教育的重視程度很不樂觀,甚至可以說現狀令人擔憂。許多問題一直存在并困擾著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本文以我20年以來的高中歷史教學經歷從中學歷史教育必要性、現狀等方面入手,提出幾點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育 現狀分析 對策
一、中學歷史教育現狀分析 歷史教育普及率不高,這是中學歷史教育目前最嚴重的問題。在當前“3+X”的教育模式下,文理分科以后 ,理科學生高考不再考歷史了,因而很多同學“應試化”思想嚴重,再加上理科學習任務重、壓力大 ,因此他們不想在歷史這門“副課”上花太多時間,出現了許多理科生基本不學歷史的局面;其次,一些同學認為在這科技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 ,并沒有看見學習歷史學科有多大的現實意義 ,學歷史對今后工作沒多大幫助。因此,在這樣一個教育模式下,學習歷史的學生大大減少,并且,有一部分學習歷史的學生在相當程度上還有經驗主義思想存在,從初中以來很多同學大多是靠考前突擊的辦法來應付歷史考試的 ,經驗告訴他們這辦法還很管用。因此,中學生歷史教育真正接受率非常低,遠遠沒有達到用歷史教育國民的任務和要求。教學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歷史學科由于時間跨度大,內容龐雜,如中國古代史,有的教師為了面面俱到,該深的不透,該淺的不淺,特別是單位課時的知識容量過大,脫離教學實際,致使教師不得不采用“填鴨式”、“滿堂灌”來完成教學任務,嚴重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影響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另外歷史教科書敘述枯燥乏味,情境較少,對學生的感情起不到感染作用,相反,讓人讀后味同嚼蠟,導致了學生大面積的厭學。如何讓教師和學生達到共鳴,是目前歷史學科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就史學而史學,一些內容及觀點長期沿襲不變,不僅落后于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更回避社會熱點,脫離社會現實及其需要,使學生從中達不到明智的效果,看不到歷史作為“鏡子”的作用,歷史也就越來越被人當成了無用的“閑學”。由此可見,要使歷史教育在整個素質教育中真正發揮作用,還必須進一步修改和完善現行的課程體系及教材知識體系。二、中學歷史教育的對策學習歷史,怎樣透過歷史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這主要依靠思維能力。同樣, 通過歷史現象要做到以古為鏡、悟出做人的道理,也要依賴于思維能力。因此,人們常說,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它控制并制約著各種能力的發展,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歷史教學中的思維能力,主要是指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在教學實踐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尤為重要。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一個學生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就會缺乏進取的動力。因此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具體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一方面通過“講”達到目的。歷史講的是過去的事,離學生現實生活很遙遠。因此,歷史教師要盡量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其求知的渴望,并促使他們朝一定的方向努力。例如講“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天京事變”,通過對韋昌輝的為人及“楊韋內訌”具體史實的描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啟發學生思考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是導致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課堂上也可以適當運用一些成語典故。為了說明商紂王的殘暴,可以講“炮烙之刑”;如用孫中山“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倡導教育學生,必將激起學生的反響與思考,從而領悟人生立世愛國與否,是做人首要標準的道理。其次可以通過“練”達到目的。在歷史教學中,既要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又不能包辦一切,即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創設一些新的歷史情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例如講中國近代史時,由于有一些可以參考的影像資料,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電影片斷等,彌補教材枯燥乏味的不足,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理解近代史的一些基礎知識,與歷史零距離接觸,在思想和情感上達成共鳴。這樣的教與學相對教師單方面地教,學生被動地學來說,歷史教學的普及率自然會提高。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幫助學生全面完整地掌握基礎知識,這是一個一直困擾大多歷史教育者的難題。全面完整地掌握基礎知識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內容的點面結合。另一方面通過多練來達到鞏固基礎知識的目的。最后,教給學生分析、歸納、綜合問題的方法。分析、歸納和綜合是常見的辯證邏輯中的思維方法。目前高考側重能力考查,平時學習死記硬背,不善于動腦,缺乏分析綜合能力的學生肯定不會有取得滿意的成績。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非常重要,要加強培養學生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的能力,以達到認識事物本質的、規律性的目的。如在講陳勝、吳廣反抗暴秦、張角的黃巾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都需要對其失敗原因進行全面分析,找出導致他們失敗的內因、外因。分析時要史論結合。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史實和現實社會動態、熱點聯系起來,真正做到用歷史的思維看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總之,中學歷史教育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只有廣大教育者和青少年學生齊心協力,努力做到學生與教師的積極配合,才能真正達到歷史教育國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