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09-01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要求教師必須用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新型人才,英語教學工作也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構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徑,將創新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著名教育家尼爾波斯特曼所批評:“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畢業時卻像個‘句號’。當今推行的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培養出一代有扎實基礎、有創新精神、有開拓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 轉變觀念
科學家研究證明:“人的大腦就像一個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強大的電腦還要強幾千倍。”因此,教師要以人為本,相信潛能,相信學生能夠獨立學習、自主學習,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都是不斷變化發展與進步的個體。我們的英語教學應是在保護孩子天性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個性特征,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不是被逼迫的負擔,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在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圍中努力學習。
二、 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必須創設輕松、愉快的英語課堂教學氣氛,給學生以安全感、自由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激情。.“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師生關系也是一種人際關系。初中學生生理心理漸漸成熟,獨立人格意識強烈,逆反心理嚴重。傳統的“師道尊嚴”,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教師的教育難以奏效。只有老師把學生當作平等對象看待,學生才能把老師當朋友,即“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才能瀟灑自如地在老師面前展示一個原本豐富多彩的自我,教育目標才能得以實現。為此,我在教學中實施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尊重他們的個性,對差生更是如此;微笑,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寬容,對待他們的調皮甚至是錯誤當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循循善誘,宜“疏”不宜“堵”。
三、 設疑啟智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任何思維過程總是指向某一具體問題。問題又是創新的前提,創新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科學的發展史就是對奧秘的探索和對問題的解答的歷史。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其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巧妙設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常言道,“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因此,在創新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獨立探究、自主質疑、大膽發問。英語課堂教學中每一教學步驟都應多設信息溝,層層遞進,可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或語言材料,設計適量靈活性較大的思考題,或讓學生從同一來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養學生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設計此類思考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爭論、辯論既調動了學生積極運用語言材料組織新的語言內容,又訓練了他們從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異思維能力。 當學生對這類討論性問題產生興趣時,他們會不畏艱難、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造學習英語的氛圍,加強語言信息的刺激,營造創新教學氛圍。
四、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有位名人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有研究表明,討論式、質疑式的教學有利于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要讓學生豐富想象,積極探索求異,堅持獨立見解,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通過設疑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如在高中課堂教學中,教授學生進行語篇分析時應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教師引導學生對某概念或問題的理解不應限制在某個既定的范圍,而應在時間和空間上作些拓寬或變換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分析At the shop一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1)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hop owner and his assistant?(2)What can we learn form the story?有些學生會就事論事地回答:“店主和店員缺乏良好的服務意識。” 當老師再問及“why did they change the attitude to the customer after he showed them the million-pound note?”時這些學生便會無言以對。這時,教師應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將他們的思維引向更深的層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社會那種以貌取人和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來看問題,進而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Money is everything”的本質, 從而給他們提供了發散思維的機會。教師教學生進行語篇分析時應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引導學生對某個概念或某個問題的理解不應限制在某個既定的范圍之內,而應在時間和空間上作些拓寬或變換角度的思考和分析。
五、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觀念
文化背景及社會習俗是一門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是他們溝通和交流的障礙。語言學習也是如此。毫無疑問,任何一門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一段對話、一篇文章乃至一本書的閱讀理解都是相當重要的。筆者以為,這些也正是學習一門外語的樂趣所在。高漲的學習興趣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可轉化的有效因素。《辭海》說“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跟思維有密切聯系,是思維工具,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之一。沒有語言,人類的社會生活無法維持。從它的結構看,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詞匯為建筑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律而構成的體系。”?語言承載著文化,是交際工具,體現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文化是什么,概括地講,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它包括知識、信仰、宗教、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內容。
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離不開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和掌握該民族的文化知識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須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不僅局限于教授英語詞匯、語法、句型等語言知識,更應該注意向學生介紹這門語言的載體——文化,以此提升學習興趣。因為“外語學習就是適應一種新文化”的過程,而提高了興趣,對于堅持學習英語是很有幫助的。讓我們用英語文化把學生深深地浸泡在英語學習的世界里。
六、多賞識、多鼓勵
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善于運用言行表情,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句贊許的話語,一番精彩的開場白,都能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獲得終身受用的語文基礎能力和創造才能,增進與學生的感情,使每位學生時刻感覺到自己是課堂中的主人。微笑”代表一種親密關系,是一種“我不討厭你”或“喜歡你”的個體表現;微笑是增進師生關系的營養劑,也是教師態度改變的第一步驟。“點頭”表示接納對方,是一種鼓勵、一種肯定,是讓對方繼續表達他的想法。學生看到教師對自己點頭,常會受寵若驚,對教師倍感親切。鼓勵和贊美能夠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能夠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心境和積極進取的動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其實每個人都需要鼓勵和贊美。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田斯所說:“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就是期望被贊美、鼓勵和尊重。”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贊美和鼓勵就猶如甘霖春雨一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分寸,切忌過于簡單化和空虛化的鼓勵和贊美,做到高標準、嚴要求,切實發揮鼓勵和贊美的作用,使英語課堂教學既富有生機又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