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03-01
語言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由于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樓閣”,學生語文能力也就缺乏“可持續發展”。《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因此,切實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是當前語文教學亟待落實的目標。小學語文教學應放手讓學生記憶,放手讓學生積累,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多下工夫。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是讀、思、議、寫(即讀書實踐、體驗實踐、表達實踐)。這四者伴隨著教學活動,相互交叉存在于課堂教學中。
一、開拓積累的途徑,掌握積累的方法
1.講評法。“聽”、“讀”勤積累,“說”、“寫”常運用。“說”和“寫”是人最重要的能力。如:針對某次水平較差的作文,拿出來讓學生讀,使他們覺得讀后無味,然后進行分解講評,讓學生進行修改潤色,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最后變得優美豐滿,讀后回味無窮。這時,適時進行引導,你喜歡哪段文章?為什么?你想在今后的寫作中經常出現一些令同學羨慕的語句嗎?這樣就能讓學生明白積累的好處,從而產生主動積累的愿望。
2.引導法。為了讓學生對讀書產生興趣,在語文課上我經常給學生講一些與課文有關的知識,或在自習課上講有趣的小故事,包括名著精彩片斷、美妙傳說、經典故事、名人愛讀書的故事等,來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鼓勵他們熱愛書籍,引導他們閱讀有關文章或書籍。
3.比較法。通過同學之間積累水平的比較或積累前后的差異來激發他們的樂趣。如: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課,讓學生說說贊美春天的詩句有哪些?有的同學會背好幾句,有的一句也不會。同學間的差異,引發那些不會背的或者背得少的同學的積累欲望。
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根據母語學習是在運用、內化和積累中獲得的特點,必須通過運用的手段,讓學生在不斷地“說”和“寫”的過程中逐步領悟語言的意義和適用范圍,從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內部語言體系。因此,給學生創設一種語言學習的環境尤為重要。
1.創設語言環境。
(1)讓語言文字情境化。課文本身是一種“表情達意形式”,無非是創設一種具體的語境,使學生通過這個情境來進行各種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并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掌握語言這個重要的交際工具。所以,讓學生通過讀后復述、讀后表演、讀后議論、讀后練筆等形式,把課文化為一種學習語言的動態情境。A、積累活動的過程。B、想像活動的畫面。C、描寫活動情景。查閱有關書籍,探討描寫細節,斟酌遣詞造句,在活動中觀察、思考、討論、運用、學習、積累。
(2)讓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學環境要“信息化”、“生活化”,語文學習無處不在。閱讀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生活,閱讀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讓閱讀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閱讀,課堂本身就不應該僅僅是學習語文知識的地方,而應該是生活的樂園,讓學生在生活式的課堂中不知不覺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要注重把課堂創設成一種近似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不斷的語言運用實踐中逐步內化語言,形成自然的內部語言體系,最后達到正確、熟練、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并形成自己的語言個性。閱讀教學要進行語言實踐,有效的語言實踐需要在一定的平臺上進行。
2.創設現實語境。
優化校園語言環境。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校園語言環境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語言體系的形成。因而,形成濃厚的校園語言學習氛圍,對有效地促進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十分重要。我采用的方法有辦手抄報展評、知識競賽、講故事比賽、作文競賽、詩詞朗誦比賽、口語交流等活動形式。
3.擴大文本閱讀,在讀中積累語言。
對文本的閱讀包括對課內文本的閱讀和對課外文本的閱讀,因此,積累也分為對課內知識的積累和對課外知識的積累,我把學生的摘記本也分成了課內摘記本和課外摘記本兩種。積累語言材料光靠課內加強對課文的朗讀和背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課外引導學生廣泛地進行閱讀。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自己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
5.增加習作密度,在寫中運用并主動積累語言。
語文,就是聽說讀寫——讀讀寫寫,說說練練。說寫訓練是一種語言積累,日積月累的過程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就是每堂課的訓練。在每堂課中都能安排訓練,并能結合文本、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讀書,學會積累,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培養語感,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的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習作訓練則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習作是更高層次的積累語言。要使大腦內語言信息系統靈活自如地運轉,必須加大語言周轉的密度,為此,應要求學生常練筆,在設計習作練習和講評習作上花力氣,做到口頭與書面結合、片斷與成文結合、大作與日記結合、自由作與統一作結合,進行分步練、集中練,教師評、學生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