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40-01
摘要: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知識傳授,但也不能忽視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這就要處理好知識傳授和道德培養的關系。為此,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概念。本文試圖從概念,實現途徑等方面著重探討這一問題,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教學 教育性 知識傳授 道德培養
“教育性教學”,這一提法最早是由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來的。他認為,人的觀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為知識傳遞過程的教學和作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統一的,“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則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主張應該把“教育性教學”作為一條基本的教育原則運用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所謂的“教育性教學”就是把德育寓于教學中,處理好知識傳授與道德培養之間的關系。知識傳授是教學的首要任務,但忽視道德培養只單純追求知識的灌輸會帶來一系列的惡果。
其實這一教育思想在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那里就已經有所闡發,孔子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意思是說,《詩經》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雖然這段話表面上說的是《詩經》,但其中體現出孔子的教育思想,他強調教學的教育性,認為學習不但是學文化知識,還要培養思想道德品質。
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理解、貫徹教育性教學呢?
一、教育性教學的基本內涵及理解
提到教師的職責,我們可以用“教書育人”四個字來簡單的概括。而這四個字正是教育性教學的本質。通過教學活動,不僅使學生獲得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把學生培養出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的現代化建設的新型人才。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效果;還要有意識地滲透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包括身心、品德、人格的全面完善。
那么,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貫徹教學的教育性呢?
二、教學教育性的貫徹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性
教材是教學的范本,教材中不僅有文化基礎知識,還蘊含了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引導,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能夠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這樣的例子在文科教材中比比皆是,比如歷經坎坷卻始終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杜甫;堅強灑脫,坦然面對挫折的豪放詞人蘇軾。他們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一直影響到現在。在理科類教材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發明萬有引力的牛頓;兢兢業業的愛因斯坦;耐得住寂寞的居里夫人等等。我們完全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很多,以此來提升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他們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到教學的各個方面。傳統的師生關系是教師高高在上,學生言聽計從,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要破除傳統的師生觀念,建立平等、民主、友愛互助、互相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師生間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真誠與互愛互信的;在理念上是相互尊重與理解的;在行為上是相互對話與合作的,這對教學的育人效果產生顯著的影響。教學中只有教師與學生真摯的情感交融,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怕見老師,那么在無形中就會形成一個鴻溝,阻礙了師生間知識、思想、情感、意志的交流和影響。
(三)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他們是學生的楷模,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貫徹教學的教育性要從教師自身入手,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眼中的教師應該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作為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具備精深而前沿的專業知識,掌握豐富廣博的其他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具備積極的人生態度,快樂的人生理念,高尚的價值取向,弘揚高尚、正義、真善美的價值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行”,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示范作用,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
實踐證明,教學的教育性是教學的內在規律,教學中應該具有教育性,反過來也可以說,教育性是教學永遠的靈魂,它應該是基于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價值導向性,教育性教學必須體現教學過程的自主性和價值影響的自覺性。教師只有認識到這個問題,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自覺的貫徹,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教育因素,不僅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性培養學生的品德素質,還要通過人格示范,達到教書育人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