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204-01
生活化教學是數學活動本身的需要,是現實生活本身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回顧以往的教學實踐,筆者有以下的幾點感悟
一、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1.精心選取生活素材,構建數學意義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提出的“現實原則”,即數學教學要源于現實,扎根現實。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依據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精選生活素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提供充分的數學事實,使他們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經歷生活情境“數學化”的過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構建數學意義,從而真正地獲取知識。比如:在二年級“時、分、秒”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學生喜歡的游戲形式,放一分鐘學生喜歡的音樂,讓學生或跳繩或拍球或讀書或寫字,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體會在一分鐘內能做多少事,從而比較直觀的感受一分鐘的長短,從小學會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在這樣貼近生活實際的情景中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產生親身感受的體驗,將抽象的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就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化難為易。
2.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激發求知的欲望
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使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能有效幫助他們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如,在教學“線段”時,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將彎曲的道路改道,怎樣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從而總結出: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樣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來學習,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注重活用數學知識,優化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讓他們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的某些實際問題,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活學的基礎上學會活用,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很樂意接受,這也是我們教學所必須達到的目標。比如二年級學生在學了平均分知識后,可設計這樣一個“坐船方案”:二年級(一)班要去公園劃船,每條船限載4人,24人要租幾條船?讓學生分組討論可以得出幾種不同的方法:每組4人地站在一起,有6個4人,要租6條船;想,幾個4是24?4×6=24,要租6條船;……?使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同時,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作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性,從而激發起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從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二、加強操作,培養能力
把課堂上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學生往往會被錯綜復雜的生活現實所難住。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實踐操作,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于實際生活的能力。例如,學了“比和比例”后,筆者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測量計算學校操場旗桿的高度,如何測量?面對如此高難度的問題,多數同學都不知道,有少數學生竊竊私語。教師適時取來一根長1米的米尺,筆直插在旗桿邊。這時正陽光燦爛,在旗桿影子的旁邊馬上出現了米尺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0.45米。于是啟發學生思考:從尺長與影子的比,你能想出測量旗桿高度的辦法嗎?學生開始議論紛紛,也不斷地猜想,不斷地假設,終于得出:旗桿的高度與它的影長的比等于米尺的長度與它影長的比(教師補充“在同一時間內。”)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后,學生們很快從測量旗桿影的長,算出了旗桿的高。通過舉一反三,學生興趣盎然,利用課余還繼續測量了學校附近電視塔的高度等。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在活動中經歷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
三、認知數學,回歸生活
學習是為了應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培養學生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知識也只有運用才能被學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實踐運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其他形狀的行不行?為什么?學習了簡便運算后,走進市場,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在學習了“利息”后,讓學生去銀行了解利息、利息稅等有關知識,并幫助家長計算利息和利息稅。在學習了“統計初步知識”后,組織學生在校門口記錄來往車輛,然后加以統計,并發現規律。學生興趣濃厚,知識也在娛樂中得到了鞏固和應用。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在數學課堂中我們要以研究發展的目光注視到學生的方方面面,注入五彩繽紛的生活化教學,讓數學課堂充滿新鮮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