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26-01
摘要: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學教學應以追求科學精神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體驗化學無窮的魅力,享受學習化學的樂趣和以及懂得做人道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 化學
一、由無到有情境的轉變
新課程從唯一的知識技能目標轉變為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教學內容從單純的化學知識內容線索轉變為三條內容線索,而且這三條內容線索不是簡單的加減關系,需要相互融合在一起。這就要求教師改變過去的教學習慣———向學生呈現無情境的表面知識,要給無情境的知識建立背景。就是要善于從真實中提出實際問題,到實驗中運用化學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化學,再回到實際應用中去。這樣做一是促進遷移的需要,二是激發動機的需要,三是增進理解的需要,四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需要。當然這種轉變也有水平高低之分,最高水平是將化學知識溶解于實際問題之中,并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又能結晶出化學知識。
二、精講多練
精就是要突出重點,帶過一般,設疑解難,創造思維情境。練是鞏固知識的途徑之一,練要練到點子上,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能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的或口頭表達練習的,就盡可能讓他們動手動口實踐,以達到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在總復習時,我把氫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種氣體進行綜合歸納對比,讓學生親自動手,把常見儀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氣體收集,集中于氣體的制備之中,通過此實驗使學生對上述三種氣體的性質、用途、制取裝置、原理、收集、檢驗等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師還應具有對教材探索、創造和對知識進行歸納、補充的能力。就初中化學來說,我們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要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向學生傳授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使他們能輕松接受,就必須下一番工夫。它要求教師除了有淵博的知識、較強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還要在課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還應了解學生,結合學生暴露的問題,瞄準學習目標,深入、準確、畫龍點睛地講。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激發思維,擴大密度,使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思維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抓基礎,加強化學用語教學
化學用語是學好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化學用語教學應貫穿初三化學教學的始終,無論在新授還是在復習階段,都要突出其重要地位。讓學生堅信一個觀念: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踏踏實實的過掉化學用語這一關。而對于化學用語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死記硬背的水平上,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在不同的階段,對化學用語的理解要不盡相同,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化學用語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也應有所區別。譬如:初中化學中最重要的化學方程式,學完第四章就開始要求學生自行歸納并寫出前面三章中的化學方程式,然后再進行集體交流、匯總。教師給出每章必須掌握的化學方程式,讓學生進行集中記憶。當講完第七章之后,要求學生整理兩冊書中有哪些需要掌握的化學方程式。當學生基本掌握之后,要試著變換問法和考查方式,讓學生對頭腦中已有的方程式進行分類、比較和整合。譬如:要求學生按照反應基本類型進行分類,并試著問學生:學過的化學反應中一共有多少個分解反應,分別是哪些?反應條件是“高溫”的有哪些?與二氧化碳有關系的化學反應有哪些等等。通過方式變換,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化學反應鮮活起來。同時,借助于一些簡單的文字或框圖式推斷,培養學生初步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進一步學好化學用語的興趣和信心。
四、改教師為主轉變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傳統的教學活動,認為只要教師教得好,學生自然會學得好。因而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教”的自由,而沒有學生“學”的自由,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從教師主觀愿望出發,“我講你聽、我寫你記、我問你答”,“我要你怎么學,你就得怎么學”,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著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這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初中化學新教材改變了以教師為主的教學傾向,按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和創新的教材模式,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讓“教本”變成“學本”,變簡單傳播為互動的教學,如化學反應中的能量探究、物質的制取和性質探究、元素質量計算的探究,等等。改變了以往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傳統,使從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轉變到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從教師帶著問題提問學生轉變到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常言說得好:授人以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受用無窮。當然,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也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師是教學計劃的設計者、實施者和組織者,另一方面,教師又是教學實踐的參與者、合作者和引導者,不能認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多了,探究活動多了,教師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而放棄了教師的責任性和指導性。恰恰相反,從學生發展出發的教學設計與組織的難度更大了,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的組織更費力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強了,需要教師的培養、誘導和訓練。教師的主導性發揮得越好,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得越快,二者是互動的關系,也是因果的關系。
總之,當教師不再剝奪學生“學”的權利,讓學生自信起來,實現課堂教學由“教”到“學”的轉變,這樣的教育才是我們應當實現的教育,也是我們所希望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馬和民,吳瑞君.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陳春雷.計算機在教學中的應用[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3]阮明.初中化學中科學方法教學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4]楊強.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學作業設計[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5).
[5]范成琪.加強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