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80-01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當今是“知識爆炸”時代。人類只有學會了怎樣學習,才有可能從容地面對世界出現的新知識構成。然而,在我國中學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激烈的分數競爭,使得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了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能力差,更別說自學能力了。因此教育者有責任改變這種現狀。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自學能力是學生所有能力中的基本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獲得知識、獲得其它能力的發展有促進和加速作用。
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形成了依賴心理:聽課比較盲目,抓不住重點、難點等。在中學時代,能夠通過預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既可為將來進入高校或走向社會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不致在大量的新知識面前不知所措,也就不會落在時代的后面;具有很好的閱讀能力有助于預習時對新課文知識的理解,熟悉所學知識的內容。可以說預習是自學的演習,閱讀是預習能力的發展,是自學能力的具體表現。所以,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英語自學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計劃、分層次的訓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自學成為他們內在的需要,使學生從苦學到樂學,從學會到會學,使學生真正獲得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習能力。
一、有步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習慣
1.適應期:其任務是把學生從“老師抱著走”過渡到“老師扶著走”。預習前,教師給學生一個預習提綱,即要把預習的內容概括成幾個問題或知識點,再輔以一定的參考資料,要求學生根據問題或知識點做好預習并記好筆記,課堂上釋疑。
2.半自主期:在學生具有一定的預習能力的基礎上,圍繞著教材師生共同確定預習的內容,學生自己尋找有關的資料,做好預習筆記,課堂上討論、釋疑。每一周我都用一節課的時間和學生們共同確定一周內要上的內容,學生利用字典等工具書解決一部分難點,課堂上進行以某組主講,其它各組提問,這樣學生間相互動起來了。教師講學生之所想,做到了有的放矢,課堂的聽課效果大大提高。
3.自主期:“以課本為依托”輔以一定的參考資料,學生自己確定重點、難點,在有關的參考書中尋找答案,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釋疑,相互補充,教師總結,測試預習效果。實際上,學生已經能夠自主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貫穿著三個階段的是自測,即設立學生題庫。學生根據所預習的內容,以組為單位各出一份試卷,進行互測互檢,教師將這些試題匯編就是他們單元復習的資料。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糾正學生在閱讀中出現的不良習慣
幫助學生克服閱讀中的不良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技巧,對提高閱讀能力至關重要。學生閱讀文章時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讀、指讀、回視重讀或遇到生詞就查辭典等不良習慣,這就分散了學生的精力,影響閱讀速度,容易使得學生只停留在某個詞或句子上,學生獲得的信息支離破碎。因此,我常指導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句,從一個句子快速地掃視到另一個句子,進行連貫性理解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猜測詞義的能力。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略讀和詳讀)。
2.由段落閱讀逐步過渡到簡易讀物、新聞、小說,培養閱讀技巧,提高閱讀速度,促進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充分利用課本教材,將精讀與泛讀統一運用。高中英語教材中每個單元都包括Text和Supplementary Reading兩個部分。Text作為精讀教材,學生從中可以學到語法、詞匯等,是獲得英語知識的重要途徑,偏重于“質”的方面。Supplementary Reading均是課文的補充和延伸,是課文背景介紹或相關知識的鋪墊,學生從中可了解到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利用這一部分材料培養學生的概括、分析和綜合等閱讀能力。在精讀的基礎上,進行“量”的擴充,鞏固“精”中所學習的英語知識。挑選各種文體的簡易英語讀物,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不斷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知識與文化背景知識的融會貫通,逐漸達到精讀與泛讀的協調發展,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三、實驗效果
本課題通過培養學生預習習慣,改變學生學習英語的態度,通過指導教會學生閱讀技巧及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以促進高中學生英語自學能力的形成。
1.學生積極做好預習工作,主動參與教學,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實驗中多數的學生能自覺地查找資料、辭典等途徑來解決疑難問題,學生由過去的識記課本知識變為能自覺地加深知識的難度,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一些原來上課不夠專心,不善于發問的學生,也改變了學習態度,他們愛思考愛發問。學習態度的轉變提高了聽課效果、學習效果。從學生群體的變化來看,學生已由過去盲目地、被動地聽課變為有目的、主動地參與教學工作。學生通過預習確定了一堂課的重點,難點。課堂上大家討論釋疑,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上用答疑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補充學生預習方面的不足。
2.變考試為復習。學生自己出試題自測或互測,可檢測自己預習復習情況,而“試題匯編”是源于對學生自尊、取勝等心理機制的調動。只要好試題就可以編入班級題庫中,差生擔心同學說自己的題出得沒水平,學習尖子擔心回答不出差生出的題,于是每一位學生主動地投入已學知識的認真、全面、深入復習中,以達到變被動應考為主動復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