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221-01
摘要:在當前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的氛圍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同樣也要滲透人文精神。本文從教學教材、學習方式、學習情境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探討了在小學數學中如何滲透和培養人文精神。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人文精神 滲透 培養
新課改的精神,蘊含著深刻的人文傾向和當代國際人文的潮流。發揚“尊重人格、尊重差異、思想自由、個性解放、自主自律、自主發展”的人文精神,推進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學改革,培養有獨特個性、有完善人格、有創造精神、有動手實踐能力、敢于標新立異的人才,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項新課題。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種“教育感化”的形式,它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集中在“人”字上。數學雖然是一門由嚴密的邏輯系統構造起來的學科,它發展到現在,其內容是高度的抽象形式化,其表現在約定的符號形式化,是理性化了的。但數學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中各個方面的點點滴滴。所以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又將服務于生活,落實在學生方面,就是要讓他們“會思考”,“會應用”,“會解決實際問題”。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與培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教材載體,挖掘人文思想
1、挖掘數學史教學的德育功能, 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和良好的科學道德。數學史是一部科學發展的歷史, 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學中, 要不失時機地介紹我國古代科學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對世界文明史的貢獻, 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科學技術上取得的成就。在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燦爛文明的同時, 激發其民族自豪感, 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從而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和觀點。
2、聯系生活實際,體驗真情實感。數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 除了數學知識外,還有數學家的故事、生活中的數學故事、數學小常識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 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陶冶學生的性情,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二、改善學習方式,落實人文教育
學習方式的變革,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的過程不能只是一個遵照指令進行程序操作的過程,而是一個憑借經驗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需要的,不是去復制別人的數學,而是去構建自己的數學。只有這樣,“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才有實現的可能。這種學習方式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生間的合作精神與相互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獨立個性。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時,在學生掌握表面積的概念后,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用自己準備好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引導學生開展如下的體驗活動:觀察、研究“如何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有的一籌莫展;有的已動手在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有的拿著長方體模型在仔細地觀察;有的在輕聲討論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氣氛比較活躍。等學生們都求出一定的結果后,我讓每一組推薦一人上來板演自己計算方法的理論依據,再組織全體學生針對不同的計算方法進行評論與分析,經過熱烈的討論,最后學生一致認為“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比較簡便,“正方體的表面積=棱長×棱長×6”更為恰當。這樣在小組的討論與研究中,每個學生都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其中基礎較好的學生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相互間增進了了解,也調動了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人文環境,激發學生情感
情感在人的心理結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調節認知的加工過程,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不斷地為學生營造“情感源”,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愉快,獲得情感的充盈和趣味的純真。數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適時適當地介紹古代、近代、現代人類的科研和科技成果,或及時地將具有時代氣息的數學信息呈現給學生作為學習的材料,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使學生在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關注自我生存,關注自然和社會,關注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
教學圓周率時,教師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推導的圓周率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并激勵同學們要從小樹立勇攀科學高峰的思想,培養頑強的意志和創新能力。簡單的幾句話使學生深受感動、啟發。同時讓學生明白,數學與現實、知識與精神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以此來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情感。數學教材不僅向學生提供著大量的認知信息,而且還隱含著豐富的情感信息,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喚起學生對教材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步提高。
四、積極嘗試人文化的評價
1、評價主體的開放。評價主體主要有教師、學生、家長。學生的發展要靠學校、家庭、社會的積極配合,共同努力。學生是發展的主體,在以發展、提高為主要目的的評價中,學生是評價對象,但同時他也是評價者。評價主體多元,有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家長參與評等,使評價成為學生自我分析、判斷、調節、完善的發展過程,教師、家長、同學、自己評價角度不一樣,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從而更好地發展。教學中不斷地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不斷地進行自我判斷與自我分析,通過自我努力,提高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在學生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能力。
2、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在評價學習的過程時, 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與情感、態度的發展。同時,也要重視考察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成長記錄袋能夠反映出學生發展與進步的歷程,是學生開展自我評價、過程評價的一個重要方式。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弘揚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應善于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讓人文精神在數學教學中得以滲透。
參考文獻:
[1]邵加猛.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J].教育研究,2010,3.
[2]胡曉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人文精神[J].數學教學與研究,2011,2.
[3]周和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J].小學時代,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