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66-01
摘要:媒體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具體表現為在公共政策的規劃和決策過程,促使決策程序因公眾參和監督而趨于規范,使公共政策制定過程因全程公開而最終獲得公眾的信任,增強其合法性和權威性。本文論述了在媒體參與下社會問題如何形成,公共政策問題如何形成,公共政策制定等三個過程,表明媒體積極推動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加速了社會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媒體 社會問題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國家機關、政黨及其他特定的社會團體在特定時期為實現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目標所采取的政治行為或規定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系列謀略、法令、措施、辦法、方法、條例等的總稱1。
一、媒體參與下公共政策問題形成
在一定的條件下,某些個人問題可以轉變為社會問題。如2003年重慶市云陽縣人和鎮龍泉村的農民熊德明的工資拖欠問題,因為受到總理的關心和媒體的深入報道,使得這樣一個個人問題成為社會問題,在社會上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清欠風暴”。對于單一個體而言,個人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利益個體散居在不同地區,當相同的利益遭到侵害時,無法引起社會的關注。而媒體通過自身的參與,集中對某一問題進行集中深入報道,將分散的矛盾點聚焦起來,個人問題因此變為社會問題。
二、媒體參與與公共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問題的確定,會伴隨著政策主體和政策客體的確立。政策主體是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策制定過程的個人或團體,它通常包括官方決策者和非官方參與者,媒體以非官方參與者的姿態出現,積極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
(一)政策制訂依據的信息更加充分。社會中的不同利益群體表達意志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媒體利用它在信息搜集整理和傳遞上的天然優勢,能夠有效地影響或者控制利益集團、普通公眾掌握信息的質量和數量,左右其價值判斷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當然,首先獲得信息的利益集團或普通公眾就掌握了影響公共政策的優先權,這種由于信息差異而對政策造成不同影響的狀況被稱為“知識鴻溝”。知識鴻溝無疑會在某種程度上左右政策的制定過程。掌握強勢信息的利益群體權利越大,對公共政策制定、執行產生的影響就越大。媒體通過全面深入報道利益各方,為政策制訂者提供參考。如曾經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個人所得稅上調,在媒體的重點報道和關注下,成為社會熱點問題。2011年4月22日起,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又通過網絡向社會征集意見,最后起征點從3000元提高到3500元,民眾通過網絡和其它媒體對此表示普遍歡迎。
(二)政策指向的群體擴大。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由于媒體的參與,政策問題被更加廣泛的受眾認知,擴大了該政策所指向的群體的人數,形成強大的政策輿論。與行政系統相比,媒體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擴大了群眾參與的平臺,它可以改變行政系統內部信息傳遞渠道自上而下的單向性特點,從而實現信息在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互動。尤其在媒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現代社會,一項重大政策的出臺,除卻在組織層面上通過文件、公告、網絡等的形式傳遞外,媒介已經成為政府等官方機構進行組織外傳遞政策的主渠道。通過媒介作為中間平臺,促進行政系統和社會公眾之間更好的互動,不同于文件傳達政策的單一性,實現信息傳遞的高速化、立體化。媒體還有跟蹤反饋的功能,從而使政策決策者對原有政策做出調適。
三、媒體參與下的公共政策制定
在媒體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媒體不僅能夠快速的傳達信息,也為政策制訂者和普通大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使公共政策更加理性化、科學化、民主化。
(一)減少“公共悖論”。公共政策是根據多數人的意愿和利益而由“少數人”代表決定的,這就是公共政策所謂的“公共悖論”。因為,第一,民主政治目前是代議制的民主,委托代理制顯然是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唯一辦法;其次,相當多的公眾尚未具備參與決策所需的知識技能,科學而又合理的政策規則只能由具有一定知識基礎和科學方法的“少數人”完成;再次,在民主政治發展不成熟甚至不太習慣的國家中, 公眾還不太可能完全自覺地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有時甚至表現為冷漠和消極。因此,公共政策在實踐層面上就變為由少數政策精英代表公眾規劃和制定公共政策,決定下來的政策交由行政機關和執政人員去執行。而政策精英都是由具體的人組成的,作為個人,他們避免不了從自身的立場、觀點出發,在決策中反映自己的價值觀,有時很難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從而導致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缺失。要利用媒體的參與,消除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系統誤差”,實現少數人制定的公共政策經過社會各方廣泛參與討論后,充分反應了政策指向者的意見。
(二)充分利用媒體的議程設置。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媒體影響民意的方式在于它為公眾設置了某個時間內的中心議題,對社會上發生的種種議題施加了不同的關注度和報道方式,這樣給予較多關注的議題逐漸在公眾議程中占據優勢,并因此影響了公共輿論的形成。所以媒體對公共輿論的表達和總結,熱點的引導,民意的形成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網絡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給民意帶來了新的表達平臺,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發布和輿論形成的單向壟斷地位,在社會與政治過程中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借助互聯網展現出的民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更多民眾實際的呼聲,因而具有更加廣泛和真實的特征。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決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
[2]張金馬.政策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3]文新良.網絡輿論與公共決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1)
注釋:
[1]陳振明,政策科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P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