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94-01
“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問題,將“學會教學” 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反思性教學具有如下特征:1.反思性教學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具有較強的創造性。2.反思性教學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3.反思性教學強調兩個“學會”,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4.反思性教學以增強教師的“道德感”為突破口。由此可見反思性教學對促進教師成長、對當前的課程改革實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幾年來,我們對目前我國反思性教學的研究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我國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①考慮教師因素多,考慮學生因素少;②理論探討多,實踐探討少;③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學多,研究具體教學情境下反思性教學少;④理論與實踐研究“兩張皮”現象嚴重。針對以上不足,我們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與探究,試圖從實證出發,研究與探索反思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提高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及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評價、自我糾錯的能力,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提高教學能力,然后再回到實踐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反思,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反思中互動,不斷提高教與學的水平。同時,通過對反思的嘗試與實踐,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將理論回歸實踐。教師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反思的主要內容
(1)反思教學觀與數學教學觀
是靜態的、片面的、機械的數學觀,還是動態的、辨證的模式論的數學觀;是傳統的數學教學觀還是現代的數學教學觀。是否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2)反思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對教學目標的反思,對教學內容的反思,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3)反思數學課堂教學過程
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包括教師、學生、教材三個要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反思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要深究教學過程中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修正意見,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它包括兩個方面:反思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合作與情感交流;反思數學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
(4)反思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數學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學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2、反思的基本途徑
(1)寫教學反思
教育學家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 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或教學結束后,應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總結反思,這種反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記教學中的得失,并對得失進行剖析探索,找到教育心理學上的理論依據,積累經驗,吸取教訓;記“智慧的火花”,包括教學機智與靈感、學生創新的見解、好的思想方法等,都可以作為教學教材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以后的課堂教學得到補充和完善;記再教設計,通過反思,對教學的得失有清晰的理性認識,并寫出簡要的再設計,為再教時提供重要的參考。
(2)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教師對典型教育事件進行具體描述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結論的研究方法。教學案例研究是研究課程教學中成功或失敗的課例,找到之所以成功的教育理論的支撐點,重新運用到新的課例;失敗的案例研究則為他人提供前車之鑒,或者證實某個教育理論的局限性。美國學者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會出現滑坡。”案例分析的質量,取決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師對自己遇到過的教育事件,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進行檢討與思考,它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與理論功底,其中理論功底尤為重要,因為缺少理論支撐的反思只是簡單的就事論事,這樣的案例研究以自己的單個案例研究為主。另一種是教學敘事,利用學校的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教師在課前把課堂教學敘述出來,供老師們集體討論,通過討論發現自己的教學收獲與缺陷,加以分析并修改,使之成為一個較好的案例。
(3)說課評課
反思性的說課應結合課堂教學情境,以教育理論做為支點,理性地分析教學活動;應分析自己的設想在教學中的體現情況,檢驗教學設計;應回顧教學組織,對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調控技巧,對突發事件的處理等進行總結,找到自己處理方法的合理性;應展示教學中成功與失敗之處,并加以理論分析與說明;還應分析教學效果,探討成績形成的原因。
反思的評課不僅僅是由評課者將自己的意見簡單地傳達給執教者,而應是評課者、執教者、學生三者之間的交流與探討。教師之間的交流可以是質疑——釋疑式,即有評課者提出問題,執教者解釋與說明,評課者進行補充說明或者提出不同的觀點。這種方式要以教學實踐為基礎,教學理論為依據,尋找教學的最優化;也可以是中心問題分析式,即根據研究的主題,結合教學內容,共同討論同一問題,針對該問題各抒己見,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總結和提煉教學經驗。
(4)師生交流
反思性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教師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學生,都是為了學生的學。因此當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合理時,應以學生能否接受、接受的程度為依據。所以教師應隨時隨地注意學生的學習動態,注意從學生中收集信息資料,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對自己教學的認同感,知識的落實情況,有那些問題,有什么建議……從而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
總之,反思性教學實踐研究 是一個循環的或螺旋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斷調控、評價和修改自己的實踐,為教師的反思行為提供動力基礎。反思性教學實踐的完整過程與操作性教學基本上是一致的。它所不同的是課題組的教師都有比較清醒的反思意識,在教學實踐中發展自己、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