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51-01
摘要:本文通過討論偽書的諸多問題,反應我們對待偽書的時候應該理智進行,不能一桿子打死。其次,我們應該對偽書進行再考辨,并且珍惜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獻資料,好好研究其中對我們有利的部分。
關鍵字:偽書 辨偽 辨正 價值
一、引言
從古至今,辨偽工作的學者絡繹不絕,學者們熱衷于對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獻進行偽書和真書的定性分析,而忽略偽書的潛藏價值,不可否認,辨偽有相當程度的積極意義,但筆者認為也不乏有更大缺陷,如果一旦定性錯誤,我們就有可能誤解了作者作文章的中旨和原意,也有可能對作者進行不公正的評價。而后出的辨正工作同樣重要,它對于還原歷史的真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給珍貴的文獻資料的遺存和研究進行了緊急地搶救。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偽書,我們要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
二、何為偽書
偽書指公認著者及時代并非此書的真正著者及時代。偽書的產生歷史悠遠,一種情況為無意誤成:如《逸民傳》舊題“少元山人皇甫涍撰”,在《明史·藝文志》及《江南通志》兩書中卻因“涍”與“濂”經常連用而誤題為“皇甫濂撰”,皆成偽書。另一種情況則是故意做偽。
三、偽書的危害
首先,偽書可以歪曲原意,甚至造成真書的“名存實亡”。
其二,對于作者,要么侵犯作者的權利;要么侵犯作者的聲譽等等,造成后人對作者產生誤解。
再次,偽書可能會先入為主,搶占讀者的定性思維,培養自己的捍衛者。
最后,對于社會,影響道德政治的發展。
例如:《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大贊曾皙的厭世情緒,這與孔子主張的經濟實用相悖,但它卻成為宋學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曾皙也成為了周敦頤、程頤、陳獻章等影響最重要的人。
可見偽書對后世的影響極其惡劣,偽的思想甚至成了人們行為處事的行動指南。偽書的存在打破了著作者和社會的平衡,它的流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術和文化的健康發展。
四、偽書的價值
一定要辨偽,但不是辨別之后,就要把它全盤拋棄,偽書中不乏極有價值的,即使是偽書的本身也體現著時代的價值。
首先,偽書具有學術思想價值,有些偽書,可能保存作偽者個人及當時社會的學術思想。如胡應麟先生提出,“炫在隋號大儒,其學博,其業精。其造《連山》,雖偽妄,必有過人者”。先生一方面指責張霸、劉炫的造偽之事,但另一方面又承認其一定的價值之所在,表示對其所造之偽書沒有流傳下來感到惋惜。那時,古人已認識到,偽書雖偽,但偽書中所蘊含的思想同樣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重要內容。
其二,偽書具有文學價值。托名東方朔的《神異經》、托名班固的《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等,它們的價值不僅在于辭藻華美、增廣見聞,同時它們又是六朝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唐傳奇及后代小說有著積極的影響,它們在小說史上的地位絕不會因為是偽書而受到動搖。
其三,偽書具有史料價值,很多偽書是研究中國古史重要的研究資料。真書中有可能潛藏偽史料,偽書中又可能保存著真史實,有相當一部分真偽參雜的文獻,就更需要謹慎考究。比如《孔子家語》一般人認為是王肅偽造,但《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流傳已久,且遺聞佚事往往多見于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家語》雖為偽書,但是書中真實的史料,又帶給我們研究古史提供了重要的考證依據,因而不能廢棄之。
在古人看來,只要確定了作偽的年代,它的各方面的價值也就會逐漸浮出水面,諸如語言學價值、藝術價值、醫學價值等等。
五、正確對待偽書
由上述論證來看,筆者認為偽書其實真實身份應該是“偽書”。因為就算是已經被證實是偽書的,有可能是真正的偽書;也有可能是真書,只是被誤認為偽了而已。真與偽是相對的,辨偽的工作是由人來執行的,難免會帶有人的操作烙印,因而便有了人為之后的局限性。所以不能過分迷信辨偽留下來的成果。
對偽書的態度,有的學者主張保留,也有學者主張拋棄。筆者認為,作偽者確實深惡痛絕,但偽書既然已經客觀存在了,那我們就應該客觀地去“善待”它。正如王嘉川所說的“承認偽書的價值,乃是偽書產生之后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態和基于這種無可奈何的客觀選擇。”因而我們對于偽書的最關鍵的一個態度就是“惜”。只有惜了之后,才能再肯定和再否定,才能真正吸取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精粹。
其次對待偽書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則是“實事求是”。首先肯定偽書的“偽”,其次要明確真偽參雜的可能,要做到明辨真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可妄下結論。
“科學”也是對待偽書的重要態度之一。重新審視辨偽學家所定偽書時,應置于判斷的三個時期中,才能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第一個階段只要符合社會倫理觀念(人的主觀意愿),就無所謂真偽之別;第二個階段倫理觀念和歷史觀念并存時,人的主觀意愿和客觀事實發生碰撞,人的思維會在兩者間出現分裂,因此人們開始意識到書籍存在真偽,卻很難接受這個事實;第三個階段倫理觀念和歷史觀念分離。此時人的主觀意愿不再干擾人的客觀判斷標準。人才可以做到實事求是,才可辨真偽。另外科學對待偽書還應是基于時間軸的,則將“現在”這個時間點設定在時間軸的不同位置上,則對于偽書的態度就不同了。
六、小結
《先秦偽書辨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讀完此書深有感觸,書中教會了后學者們在治學研究領域的很多知識,包括諸多史料知識,也包括了嚴謹的治學態度,還包括了研究的指導方法和理論,值得后學者們去借鑒和思考,寫作此文也是受劉建國先生這本書的啟發,此篇文章中某些不成熟的觀點是筆者在參閱該書后生成的。對于偽書,我們不能盲信盲從前人辨偽留下來的說法。在辨偽這個嚴肅的問題上應慎之又慎,并且我們應該對其中的精華進行加工提取,很好地研究利用之。
參考文獻:
[1]王嘉川.論胡應麟對偽書價值的認識[J].圖書與情報,2004年05期
[2]杜爽.偽書之害猛于虎[N].中國經營報,2005,12,16
[3]姜汝祥.從較勁到\"仿效\"偽書[N].中國圖書商報,2006,03,31
[4]李人凡.偽書的文化劣根[J].出版參考,2005(5):1
[5]劉建國.先秦偽書辨正[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