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49-01
摘要:群眾文化的創新發展對社會和諧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顯著功效。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
關鍵詞:新形勢 群眾文化 發展
在構建和諧社會,提高群眾幸福生活指數過程中,先進文化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做出怎樣的貢獻,這一課題已現實地擺到各級政府、各級領導面前。人民群眾吃好、喝好住好、行好之后,還會要求有更高雅的精神生活,這是人的高尚之處也是“性本善”的必然。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群眾文化專家鄭時雍先生提出“群眾文化是社會實踐主體按美的規律自我完善的客觀需要在社會化滿足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是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徹底解放的體現”。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文化建設被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有利于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好群眾文化工作要始終堅持改革創新,正確認識群眾文化工作的特點與作用,樹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工作理念,逐步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強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廣泛深入地開展靈活多樣的活動,不斷開創群眾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一、創新理念,突破思維定式
群眾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非功利性、非職業性的文化表達,實現自我參與、自我怡情、自我開發的文化現象,人民群眾在其中抒發情感、愉悅身心、陶冶性靈、展示自我,蘊藉著追求自我完善、按照美的規律認識和掌握世界的文化訴求。它以人民群眾為文化實踐的主體,以自娛自教為價值取向,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包含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等元素,是最大多數人廣泛參與的社會文化實踐。推進文化創新,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繁榮發展群文事業的一個緊迫問題。群眾文化的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群眾文化的本質特征,也是群眾文化的優勢所在。進一步推動群文創新,增強群文發展活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群眾文化藝術領域進一步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促進群文理論創新,鼓勵和調動廣大群文工作者創新的積極性,使創新活動滲透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服務和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去。要積極創作生產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產品,著力培育群眾文化品牌,推動精品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增強先進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二、創新形式,突破固有模式
群眾文化的形式創新要堅持用具有時代氣息、健康向上、新穎別致的本地區、本民族所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包裝。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利用現代傳媒手段上,積極借助和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豐富和發展群文工作手段,同時注意加強文化管理,努力規避網絡文化風險,引導群眾文化健康發展。另外,還要充分調動各類民間協會和行業協會的積極性,使其發揮好組織效能,拓寬群眾文化的工作路數。作為人民群眾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的文化形態,群眾文化的主體和客體本來就有很強的求新意識。現在的人們早已不滿足于在大街上扭扭秧歌、跳跳舞,他們的欣賞水平比以前更高,他們的參與意識比以前更強,期望到更廣闊的舞臺上去展示自己的特長、情趣和愛好。因此,要積極拓展群眾文化工作內容,努力開掘新的時代內涵,組織開展個人才藝展示活動、巡回展演活動、知識競賽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居民群眾享受豐富文化大餐。積極引導一些旨在提高智力、陶冶情操、培養愛好、展示特長、富有情趣的特色群眾文化活動,進一步提高群眾文化的品位。
三、主動作為,確保群眾文化蓬勃發展
蓬勃發展的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重要標志。要積極探索和把握政府角色定位,主動作為,廣泛發動,確保群眾文化蓬勃發展。一是積極爭取黨政支持。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群眾追求的是更多更新更美的精神享受。面對廣大群眾日益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征得黨委、政府滿腔熱情地組織、引導、支持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群眾文化事業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二是發揮好群眾組織作用。要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把廣大有興趣愛好的職工群眾組織起來,引導他們發展群眾文化,組織開展活動,并指導他們制訂活動計劃,安排活動內容,把任務交清,把擔子壓實,在放手的同時,做到適當地幫教;三是爭取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爭取群眾和民間文藝社團、專業文藝團體、社會機構的廣泛參與,提供多種方式吸收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到群眾文化事業中來。公益性文化事業需要社會各界從人力資源、物質資源、輿論導向等方面積極配合,在政府作用與社會力量、社會文化資源、群眾文化消費等方面進行整合,要促進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種體制共同發展,最終形成全社會自覺支持群眾文化事業的社會風尚和發展態勢,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的健康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劍鋒.文化承擔的責任.
[2]楊明.如何保持群眾文化創作的正確方向.
[3]林英申.淺談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