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07-01
摘要:數學是一門很有用的學科,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那天起,人們便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時對數學有了逐漸深刻的了解。在高中數學課程中,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刻畫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科學語言和有效工具。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正在不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學時,要努力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生活走進數學,讓數學服務生活。
關健詞:數學 生活 聯系
早在遠古時代,就有原始人“涉獵計數”與“結繩記事”等的傳說。可見,在早期一些古代文明社會中已產生了數學的開端和萌芽。如今,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在工農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譬如,人們購物后須記賬,以便年終統計查詢;去銀行辦理儲蓄業務;查收各住戶水電費用;分期付款;運動場跑道直道與彎道的平滑連接;底部不能靠近的建筑物高度的計算;隧道雙向作業起點的確定;折扇的設計以及黃金分割等。由此可見,古往今來,人類社會不斷的進步發展中,數學對推動人類文明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數學形成為一門學問以前,它一直融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生產活動中,這可以說是數學發展的原始階段。在數學形成一門有組織的、獨立的和理性的學科以后,才逐步使普通人對其產生了神秘感和求知感。可以說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畫”,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它不僅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在提高人的思維能力上起著獨特的作用。
生活是數學知識產生的基礎,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為學生創設了現實性的情境,便于理解數學的價值,豐富學生對數學的應用。但是數學終歸還是數學,它不能永遠在生活中徘徊,數學有應用的廣泛性,又有嚴密的邏輯性,生活化的數學只有上升到邏輯化的數學才能廣泛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而數學教學既要有生活化作基礎,又要有數學化作保障,實現生活化和數學化的統一,這樣才能體現數學的工具性和普遍適用性。
數學教學要以生活為原形,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進而還需形成邏輯的數學,數學教學是一個由生活化逐步向數學化轉化的過程,最終要達到數學化地思考問題,用數學的思維。所以我們認為,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學會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要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得到不斷的提升。正如《課程標準》中所強調指出的:“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加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是必要的,這是由數學學科的特點及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所決定的。正確處理“生活與數學”的關系應被看成搞好數學教學的關鍵所在。我們不僅應當幫助學生很好地去實現由“生活”向“數學”的過渡,而且,還應當幫助學生把在學校中學到的各種數學知識、方法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很好地運用。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是新課程標準的要點之一,應讓學生“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意識,形成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時,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進入課堂,用數學理論,數學模型來解決生活問題。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在數學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數學,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創設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情境。當然有些問題情境不能真實地在課堂中展現出來,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經歷過,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活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把問題情境模擬出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努力使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生活,使問題情境的創設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知識背景,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使學生會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和處理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