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O7-0239-01
摘要:股權激勵有助于降低企業管理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是一種有效的長期激勵手段。與發達國家相比,股權激勵在我國的實施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由于我國的一些特殊情況使得股權激勵的實施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股權激勵 資本市場 治理結構
一、股權激勵的含義
股權激勵指在對激勵對象業績考評的基礎上,通過給予股票、股票期權等多種形式,給予激勵對象以產權激勵,使其現實或潛在地享有企業的部分產權,以股東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服務。
二、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中存在的問題
(一)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基本形成了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組成的內部治理結構,公司決策權屬于股東大會,經營管理權屬于董事會,監督權屬于監事會。但在實際運作中,許多上市公司的控制者不是股東而是公司的經營管理者,股東大會喪失了實際的決策權,也弱化了對經營者的監督責任。因此,在內部人控制下的股權激勵可能成為管理層謀取私利的工具,嚴重阻礙了股權激勵的有效實施。
(二)股權激勵方案中的考核指標體系不健全
我國股權激勵考核指標過與注重財務指標。在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中,凈利潤增長率和凈資產收益率是主要的公司績效考核指標,指標體系過于片面,不能在一個全局的立場反映出管理者對公司現在的業績有所貢獻。根據國外經驗,非財務指標與財務指標的結合運用才能更為全面的反映出一家公司的業績表現。而單純的財務會計數據為主的評價體系也為造假提供了動力,誘惑管理層篡改財務數據。
(三)資本市場缺乏有效性
在有效資本市場內,業績決定了公司股價的表現,而業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激勵對象的勤勉程度。我國的資本市場有效性不高,資本市場對企業信息的反映不敏感,股價難以與公司業績掛鉤。同時,由于監管乏力,公司進行盈余管理而操縱股價的行為也非常普遍,這大大降低了股權激勵的效果。
(四)股權激勵實施中面臨一定的法律法規的限制
股權激勵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我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股權激勵細則的法規。相關法規只對股權激勵股票來源等作出具體規定,但對于股權激勵實施過程中管理層造假、操縱股價等違法行為并未明確其法律責任。第二,股權激勵缺乏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我國對股票交易行為除了征收證券交易印花稅外,還對個人所得的股息、紅利征收個人所得稅。從而加大了企業的激勵成本,減少了管理層的實際收入,不利于股權激勵計劃的實施。
三、完善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機制的對策
(一)優化上市公司治理結構
完善的公司治理是股權激勵實施的前提條件,股權激勵正效應的發揮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保駕護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建立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打破我國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的格局;其次,完善董事會治理結構,引入較大比例的外部獨立董事有效監督內部董事,使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能取到制衡作用,從而解決內部人控制的問題。
(二)完善績效考核體系
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考核指標應當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并重。由于財務指標很容易被高層管理人員等被激勵對象所操縱,常常利用職務之便和技術之便人為地調整財務考核指標,這嚴重不利于股權激勵效果的發揮。因此,企業可以考慮引入平衡計分卡等先進非財務指標考核辦法,這些考核辦法能夠更加明確企業的業績與被激勵對象付出之間的關系。其次,由于企業之間所處的行業、地域、股權結構等方面的不同,企業應結合自身實踐情況,采用相對靈活的方式結合多種指標,設計不同的考核方案。最后,還應該考慮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以及股票狀況。
(三)培育高效的資本市場
股權激勵機制的有效發揮作用依賴于資本市場的正常運行,只有公司的經營信息和經營者的經營成果通過資本市場價格真實公允的表達出來,激勵效應才能促進經營者更加勤勉的工作。在我國資本市場上對公司股票進行交易主要以投機為主,它所引起的價格波動不能傳遞多少有意義的投資信號。在這種情況下,證券監管部門更加需要加強對市場的規范,倡導理性投資,適時調節市場供需,促進證券市場的穩定、高效、和諧發展。
(四)健全股權激勵相關的法規政策
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能夠保障股權激勵實施效果的穩定、高效。首先,我國應健全對股權激勵實施細則的法律規定。例如,明確股權激勵實施中虛構企業業績、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不正當行為的法律責任和處理意見;確定合理的股權激勵會計處理方式;完善企業股權激勵的信息披露等具體要求;其次,完善股權激勵中稅收優惠政策。我國應緊跟國際發展趨勢,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使我國實施股權激勵的企業能夠享受到更多的稅收優惠,減少企業的激勵成本,從而鼓勵我國企業實施股權激勵,構建完整的股權激勵制度框架體系,為股權激勵的實施營造一個有法可依的運行環境。
參考文獻:
[1]郭福春.股權激勵機制的理論基礎及效應分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05期:35~37
[2]沈紅波,張典偉.我國實施股票期權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03期:64~65
[3]王微.我國股權激勵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中國外資,2011年第07期(下):174~176
[4]邱靜.我國上市公司管理層股權激勵問題探究[J].商業文化,2008年第01期: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