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124-02
摘要:冷戰后東北亞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大國間政治經濟矛盾突出,積極對話能否成為各國間利益訴求與調節的主要手段成為一大懸念,作為東北亞國家的中國如何更好的實踐新安全觀將對中國本身以及地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新安全觀 東北亞 國際關系
東北亞地區局勢隨冷戰后兩極軍事格局的終結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大政治力量的安全觀隨時代而不斷發展。風起云涌的朝鮮半島局勢背后,東北亞地區各種力量彼此進行著激烈角逐,新安全觀將成為解決地區沖突與推動地區發展的新動力。
一、新舊安全觀的差異
新安全觀基本內容:各國在安全問題上的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任何國家都難以單獨實現其安全目標,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全球安全挑戰,實現普遍和持久安全,各國應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從根本上減少不安全因素,維護全球戰略平衡和穩定。
目前,國際社會傳統和非傳統安全觀在對安全環境和安全威脅的判斷、安全的性質和內容、獲取安全的途徑和手段等問題的看法上有本質的區別:一是安全的出發點不同。傳統安全觀信奉強權,崇尚武力,強調用戰爭解決問題。新安全觀崇尚和平主義,主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問題,表現在安全上即為具有包容性。二是安全的主體不同。傳統的安全觀認為國家是唯一的安全主題,國家安全就是保衛國家領土,邊界不受侵犯,保衛國民和政權等等。新安全觀承認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但同時強調目前的安全主體已不再局限于國家,而是擴大到個人、群體、集團、社會乃至全球。三是安全的內容不同。傳統安全觀認為國家安全就是軍事安全,國家要維持足夠的軍事防御力量。新安全觀認為隨著以跨過經濟、技術、資金,人才的交流和融通為基本特征的全球化時代到來,安全的含義已演變為一個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信息、環境等的領域,影響安全的非國家因素,非軍事化因素正在逐漸加強,如經濟危機、石油危機、環境污染、恐怖襲擊等。總之,現代意義上的“威脅和安全”,內涵和外延均已擴展。四是安全的手段不同。傳統安全觀認為軍事手段是解決國家安全最有力的手段。新安全觀摒棄了冷戰思維,認為在目前復雜國際形勢下,單純靠軍事手段已經不能很好地解決日益復雜的安全問題,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手段應該多樣化。除了軍事手段外,還要重視通過國際組織和各種安全協調機制,以合作與對話的形式來維護國家安全。五是安全的目的不同,傳統的安全觀以軍事對抗為目的,習慣于尋找對本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對手。新安全觀以維護和平與穩定為目的,主張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二、決定東北亞地區安全的主要力量及影響
大國力量相互制衡是東北亞地區的基本格局,東北亞地區美、俄、中、日四大力量并存,對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美國對東北亞安全形勢的影響最大。當前,美國維護和加強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戰略目標沒有改變,視東北亞地區為實現其戰略目標的重點,極力爭奪該地區事務,特別是安全事務的主導權。美國不僅在亞太地區保持軍事存在,而且不斷鞏固美日韓同盟,實施重返亞太戰略,進行大規模軍演震懾朝鮮,同時也以“巧實力”插手東北亞。美國不愿意看到迅速崛起的中國不斷擴大對東亞的影響,同時希望在經濟復蘇明顯的東亞經濟區分一杯羹,而半島問題爭端以及中日齟齬不斷正好給美國制造了插手東北亞事務的良機,美國的行為充分展現了其積極參與東北亞事務的決心。歸根結底,美國調整東北亞安全戰略調整,正是為了鞏固和擴大其在東北亞的政治經濟利益。美國加劇地區緊張局勢,首要目的是鞏固美日韓三國同盟,構成東北亞地緣均勢格局,以遏制中國快速崛起、威懾朝鮮。值得注意的是,表面上看美國對重啟六方會談態度冷淡,以軍演替代多邊會談,但美國實質上是將磋商機制轉為美日韓三國外長會議、與中俄磋商等形式,根本目的是在東北亞地區構建一個美國指揮與領導下的美日韓同盟與中俄朝對抗的地緣格局。其次,東北亞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密切,日韓對中國的依賴不斷加深,而西方經濟仍舊不能走出低谷,美國希望增強其在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影響力,主導亞太地區經濟整合。美國利用緊張局勢在東北亞制造具有對抗性質的均勢格局,是試探朝鮮底線、將談判主動權握于手中的策略,不會造成朝鮮再次強硬反擊,但會刺激韓國繼續投機。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并不愿意東北亞地區局勢失控,因為這將對美國的政治、經濟利益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東亞區域經濟融合與崛起將不可避免,美國最終仍然需要發揮積極和建設性的作用,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談判協商。
俄羅斯為推進國家經濟現代化建設,與美重啟雙邊關系,力求美國在科技、經濟領域上對俄援助,有可能放棄其在東北亞地區的某些固有利益,以換取美國支持。俄羅斯希望東北亞局勢平穩,緩和與各國關系,這符合俄羅斯當前的外交政策,同時符合中國利益。
日本作為另一支重要力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為了實現其政治大國的戰略目標,一方面依靠鐵桿盟友美國的支持,積極參與本地區事務;另一方面,著力提高自衛隊建設,新防衛大綱視中國為主要威脅。
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重要地位日益突顯。中韓兩國間的經貿關系呈上升趨勢,經濟關系日益緊密。中俄以戰略伙伴關系尋求共同發展。中日雖然政治矛盾不斷,但是經貿往來日益頻繁,中國成為拉動日本經濟的重要力量。
三、新安全觀未來仍將主導東北亞格局
從四大力量的戰略意圖和目標來看,彼此間有所不同,但其中有一點是共同的:不管是主觀意圖還是客觀結果,四大力量最終都要力求保持東北亞地區和平,穩定,都希望通過“以己為主”的方式加強雙多邊的對話、合作,四大力量之間的關系具有五個基本特點:1.相互間不會進行真正的軍事對抗,不構成相互直接軍事威脅,軍演僅是展示實力的一種方式,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不大,四大力量都希望保持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2.共同的利益領域層面在擴大,尤其是互以別國為促進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市場,共同推進地區經濟合作和貿易自由化。3.各方關系表現為合作與競爭,摩擦與協調,斗爭與妥協并存和相互交替。4.每對關系又都又各自的共同點和爭執點,但都力圖將爭執點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使爭端不會導致整個雙邊關系的惡化。5.相互之間的關系目前仍處調整期,尚未定型,相互間關系不會因分歧和未來一些不確定因素,而出現沖突。
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美國的戰略目標和政策意圖,即美國對維護亞太地區安全穩定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才合適、相稱,“主導”還是“平衡”。美國如何判斷其他大國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怎樣妥善處理美國與其他大國之間的關系,核心是中美關系。目前東亞地區還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它包括主要大國安全戰略的走向,大國關系中新舊矛盾的變化,以及處理大國間雙邊和多邊關系的方式,尤其是亞太地區潛在的沖突熱點尚未完全消除,如朝核問題,臺灣問題,南海問題,都直接涉及美國的態度和政策。
中國堅持新安全觀,美日韓則深受冷戰思維影響,舊安全觀的思維仍在。美國對日韓視為盟友,千方百計予以扶持,對中國接觸與遏制并存,對朝鮮則堅決打擊、制裁。中國提倡尊重各國的利益,各國有權選擇自己的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方式。
美國雖然遠離東北亞,但是卻將東北亞視為其重要的戰略據點。美國對其他國家進行遏制,是為了防止一個危及美國霸權的國家出現。而東北亞地區國家由于經濟發展的失衡和傳統因素的存在,對這種舊安全觀的存在仍無力阻止,使目前東北亞局勢建立在大國之間的利益均衡基礎之上。
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和俄羅斯的經濟現代化建設,兩國在地區事務中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新安全觀強調雙邊多邊體系內的協調與合作,所以建立相互間的信任關系就成為不同國家在安全問題上交流與合作的基點。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就是一種在新安全觀下建立的,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前提下,維護各國利益,平等合作,互不干涉內政,在尋求共同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基礎上,推進雙方關系。
為了實現東北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各國最終仍需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合作與推動,首先是堅持建立多邊安全機制。朝鮮半島問題上,六方會談為和平解決朝核危機開辟了一條新道路,盡管有其局限性,但會談最終仍會重開。各國雙邊安全協商將更加頻繁和重要,例如中美對話、互訪和中俄關系的日益親近。加強經濟、社會、文化合作,促進地區安全,最終會成為東北亞地區國家間形成的共識。其次是繼續開展非傳統安全合作,各國需改變觀念,以新安全觀進行交往合作,才能最終形成可靠的地區安全合作機制。
以中國的角度來看,未來首先要積極推進中美關系朝著良性方向發展,發展信任、合作的中美關系;其次與俄羅斯共同維護東北亞地區和平穩定;三是努力尋找建立一個符合各方利益的東北亞地區安全長效機制,最終促使東北亞地區形成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Bates Gill, rising star-China’s New Security Diplomac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ISBN-13: 978-0-8157-3146-7
[2]王紅芳.非傳統安全對東亞地區合作的推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Susan L. Craig, “Chinese Perceptions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March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