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46-02
摘要:本文通過對灌區群管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重要性的闡述,以及對近幾年來群管改革情況的介紹分析,提出了灌區群管改制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水利管理 體制 改革
改制的緣由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建立節水型社會;要改革水的管理體制,調動全社會節水的積極性;水利部又提出了大中型灌區要走“改造、改革、提高用水效率”的路子。群管水利工程作為灌區效益的終端,做好群管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對于充分發揮灌區工程效益,提高用水效率和農業生產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黃河水資源的日益短缺,這一組織形式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一是責任主體不明,導致工程投入嚴重不足;二是職能不健全,只負責要水,不負責灌溉管理、測流量水、水費計收,導致用水秩序?昆亂,爭水、搶水、拖欠水費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與黃河水資源緊缺的形勢和建立現代水利節水型社會的要求極不適應。因此,實施水利管理體制改革,是國家為了實現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國辦發〔2002〕45號文件出臺后,我市及時進行了宣傳貫徹動員,要求全市上下尤其是水利系統緊密聯系市水利實際,不斷深化對縣情、水情的認識,統一認識,堅定信心,做到切實增強“四種意識”,即責任意識、危機意識、攻堅意識和機遇意識,穩步推進水管體制改革。
我國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水利管理初步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為主體的架構,其他水利法規配套的法規體系,著力通過正式制度安排解決我國水多、水少、水混、水臟的問題,并頒布實施《水利行政審批項目目錄》、《水行政許可實施辦法》,注重依法行政。我國新《水法》規定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確立了流域管理機構在流域水資源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和對水資源規劃、管理、調度的職能。
一、水利管理體制改革建議
1.存在問題
水利單位因為體制不順、“兩費”沒有保障、政府公共財政未給予支持,難以對水利單位人員定財政編制,公益性人員基本支出、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也無法落實,水利管理體制改革的真正目的難以實現。
由于“兩費”不到位,水費成為準公益性水利單位的主要收入來源,而水價標準低、水費收取難是制約水利單位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水價因為長期處于不合理的低水平,水費收入不足以補償運行管理成本,近年更因為收費手段缺乏,造成水費收取率不足50%,導致了水利單位舉步維艱、生存困難。水利單位因為經費短缺、入不敷出,以致長期拖欠職工工資,大部分職工因為不能及時領取工資,為了養家糊口,只好季節性待崗外出打工,以解決基本生活費用。但這些方法還是難以維持生計,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因為經費短缺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維修養護,工程失修失管、渠系建筑物老化破損、渠系水利用率大為降低,造成水資源浪費嚴重、灌區面積日益萎縮、灌區效益低下等惡性循環。
2.建議
水利管理體制改革,說到底就是政府公共政策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調整。水利工程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涉及國計民生,其承擔的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等,都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是明確的政府行為。既然絕大部分水利工程是公益性或準公益性的,那么管理單位就應該享受公共事業單位的同等待遇。其管理人員基本支出和水利維修養護經費應該納入各級政府公共財政的預算支出,這是國家水利管理體制改革的根本精神和真正目的。
二、水利管理體制改革工作方法
大力推進水管單位人事、工資、勞動等制度改革,事業性質的水管單位,要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精減機構,控制人員編制。水管單位全面實行聘用制,按照《標準》和《定額》的要求,合理確定工作崗位,要以事定崗,按崗聘人,職工全部實行競爭上崗。職工實行上崗、試崗、待崗“三崗制”管理,水管單位負責人由主管部門通過競爭方式選任,定期考評,實行優勝劣汰。可根據崗位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崗位津貼,合理拉開檔次。旨在建立一種干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津貼能高能低的激勵機制。企業性質的水管單位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
對冗員的分流要立足于內部消化,主要通過大力發展多種經營、鼓勵職工自謀職業、符合國家規定的允許提前退休等途徑,解決分流人員的去向。各類水管單位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參加所在地的基本醫療、失業、養老等社會保險。
水利工程推行管養分離。水管單位在核編定員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推行水利工程管養分離,精簡管理機構,提高養護水平,降低運行成本。管養分離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水管單位內部實行管理和維修養護人員、經費分離,對維修養護實行內部合同管理,維修養護部門實行企業化運作;
第二步,將維修養護部門轉變為企業,與水管單位分離,但仍以承擔原單位的養護任務為主;
第三步,將工程維修養護業務從所屬水管單位徹底剝離出來,獨立或聯合組建專業化養護企業,水管單位逐步實行通過招標方式擇優確定維修養護企業。
三、水利管理體制改革展望
我國水利管理制度改革與我國大改革趨勢一致,選擇了漸近的方式。經歷了一個由點到面,由探索、完善到充實、鞏固、提高的漸進式過程。因此,我國水利理體制改革更需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設定一個明確的改革目標,以便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制度變遷或為制度演進創造條件。
1.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以及現代水利發展需要,把實現人水和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作為水利管理的主要目標,通過合理的體制機制創新,實現有限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保護和高效利用,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強化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農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以及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基礎,統籌城鄉水利,實現水利從推動農業發展、解決溫飽向服務于改善農村生活和生產條件、改善生態和環境、促進民主管理方向轉變。根據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導向,結合我國水利管理體制現狀,加強制度創新,為水利管理制度創造便利條件。
3.加強水利管理體制改革與相關制度相互銜接。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水資源是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水利管理與土地、交通、航運、漁業、環境等方面的管理關系密切,并共同構筑成為社會管理制度體系的一部分。水利管理體制改革,不僅要著眼于水利管理體制的內部建設,還要著眼于其他相關制度,尤其要關注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進程,將水利管理體制變革全面納入服務于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宏觀大局的軌道,做好與相關管理制度的相互銜接。
4.全力做好提供水利管理體制改革的便利條件。加強對話交流機制、利益共享與補償機制建設;注重管理制度改革的內因與水利發展的外因的變化關系,在深化水價改革的過程中,對資源成本、環境成本予以考慮,完善水權和水市場制度建設;多種措施并舉,創造有利條件,推進水利管理制度的改革發展。
四、保障措施
1.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體制改革工作,深入宣傳發動、統一思想、調動群眾積極性,使其自覺服從規劃,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和標準技術規范,確保改制工作順利展開。
2.從嚴把關,確保體制改革工作質量。企業與水管單位之間,企業與農戶之間要以合同的形式,明確責、權、利的化分,以確保各方利益,產業發展方面,要按照集中建設、連片開發、高檔起步、高標準實施和一次建成,當年見效的思路,定期檢查落實,確保體制改革的質量和先進性。
3.創新機制,調動方方面面積極性,水利體制的改革,本身就是用水機制的創新。建立由鄉村出面組織協調,科技單位提供技術保障,將企業、水管單位、農戶利益有機結合的運行機制,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4.抓好環節落實,確保體制改革效益。體制改革的關鍵是優質稻產業能夠得到順利發展。一是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培訓,提高廣大干群的科技水平。二是實行“八個統一”政策,抓好環節生產,做到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供應良種、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栽培模式、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加工銷售。三是嚴把檢測質量標準,打響優質稻品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
參考文獻:
[1]鹿強.水管體制改革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6
[2]呂子華 等.河套灌區群管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經驗與建議[J].內蒙古水利.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