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7-0069-01
摘要:通過分析李安的早期作品《喜宴》中反映中西方文化沖突的情節,剖析其潛在的文化背景因素,即中國人的孝道、家庭倫理觀與西方的個人主義和家庭倫理觀;中國相對傳統保守的文化特征與西方多元開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決同性戀事實與傳統中國式婚姻的矛盾時所體現出來的中國的“中庸”處世哲學。通過分析得出結論,觀看反映中西方文化特征的影片是了解、學習不同民族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孝道 家庭倫理觀 個人主義 多元文化 中庸 跨文化意識
一、中國人的孝道、家庭倫理觀與西方的個人主義和家庭倫理觀
自古以來,中國的孝文化就指導著中國人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范。儒家經典著作《孝經》所提出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盡孝成為歷代中國人的思想準則。《孝經》中“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成為人們的行為規范。孝文化推崇以孝為本,倡導要恪守父子、君臣、尊卑、長幼、上下之序在家庭的單位中,孝道講的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順從他們的意志與思想是構建于血緣關系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根據文化學者朱永濤,孝的一層含義是順從,即在行動上必須尊重服從父母的意志;另一層含義是保持家庭的連續性,子女必須按照祖輩的意志,將家族的姓氏、家業、榮譽等代代相傳下去[1]126。中國人倫關系之間“,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文化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數十個朝代,成為世代傳承文化。由于各代人對它的認同因而一直起到融合代際關系的作用。在《喜宴》一片中,男主人公高偉同的父親重病之時念念不忘的就是兒子的未婚和沒抱上孫子這樣的遺憾。“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是傳統中國社會人人盡知的孝道信條。若讓老父帶著遺憾合眼,高偉同無疑就是不孝子孫了。所以在他的同性戀伴侶塞門的建議下,高偉同選擇了假結婚。雖然假結婚絕非一個理想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但作為同性戀的高偉同采取這樣一個緩兵之計也實在是出于無奈。其動機是好的:安撫重病中的老父,滿足雙親的愿望,順從父母的意志,實踐中國人的孝道。與孝道密切相關的還有中國人濃厚的家庭倫理觀念。在本片中,文化的沖突濃縮到了家庭這一范疇,中國人的家族觀念是異常強烈的,家庭倫理道德與外國的截然不同。“中國人的家庭價值關注重不同輩分的等級關系,強調一家人相互依靠、孝順服從、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家庭成員很少要求權利或保護自己的隱私,因為長輩具有絕對的權威指揮、安排家的一切事務,了解每一個人的思想動態,子女只能聽話、順從,否則就是不孝”[1]136。在這樣的家庭觀念背景下,高偉同選擇以虛假為手段以欺騙為代價來滿足父母的意愿的做法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國人重視血緣、血親關系,家庭的單位要比西方的核心家庭大,往往是幾代同堂的大家庭,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家庭單位正在縮小,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家庭成員對家庭抱有更為強烈的責任感,成員之間具有更為緊密的紐帶關系,家庭的功能得到強調。正是基于此種觀念基礎之上,高偉同雖然生活在講求個人主義的西方世界,但其骨子里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影響使他不可能脫離滋養自己的文化土壤,不能違背家庭和父母的意愿做出選擇。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個人的感受,更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較少受到父母、家庭的約束與限制,享受更多自由權利。
二、中國相對傳統保守的文化特征與西方多元開放的文化特征
在《喜宴》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高家父母所期盼的傳統的中國式婚姻為體現的。兒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讓老倆口抱上孫子是中國人眼中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導演卻未能讓二老如愿,劇中兒子高偉同在美國有一個同性戀伴侶塞門,這與中傳統水火不容的情節安排是本片的一個主要沖突。同性戀這種在美國已被接受的現象在中國則是不能容忍的。當兒子高偉同最終不得不向母親告知事實的真相時,母親無法接受,如五雷轟頂,還反復叮囑不要告訴高父。由于大多數中國人對同性戀行為持反感態度,且無法律明確聲明要保護同性戀者的合法權利,所以同性戀者在社會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與欺壓。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封建社會,以農耕經濟為主,自給自足,較為閉塞,很少接觸新鮮的文化和事物,這樣的文化背景使得中國人的接受能力較弱。片中高偉同是個在美國紐約做房地產生意的臺灣人,收入、事業穩定,還有多余的房產出租,事業小有成就,其同性戀的身份沒有影響他生活的平靜、事業的發展。然而,如果高偉同以同性戀的身份生活在中國,那么無論他的能力如何優秀,學歷如何顯赫恐怕也難以受到認可,只會被主流社會認為是異端,受到排斥,難以求生存、圖發展。而北美人較為開放,較容易接納新鮮、新奇的事物,文化呈多元性、多樣化的特征,與他們移民國家的性質有較大關系。美利堅和共國就是數個不同民族、種族和信仰的集合體,所以“美國被稱之為一個‘馬賽克’國家——是由不同顏色的小個體構成的一副圖畫。表面上是一個國家,但若仔細看,就會發現不同膚色和種族的個體仍保持各自鮮明的特征,各不相同”[2]157。由于各個民族都或多或少的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民族特性,整個文化呈現出內容迥異、各具特色的特征。所以,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美國人對新生事物及現象能夠較容易理解、接受。美國社會認同同性戀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對它的認可,但是他們深信個人對各自生活選擇的權利以及社會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因此這種社會的多元以及包容性使得同性戀以較為自由的形態出現在美國社會。
三、結語
根據以上的論述與分析,可以看出,電影《喜宴》紛繁復雜的劇情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與價值觀,它包括中國人的孝道觀、家庭觀與西方的個人主義和家庭觀;中國相對傳統保守的文化特征與西方多元開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決同性戀事實與傳統中國式婚姻的矛盾時所體現出來的中國的“中庸”處世哲學。透過生動的電影情節和人物的精彩表演,觀眾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重要的是對異域文化、風情習俗的了解與認知,本土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對比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