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貴州省清鎮市麥格鄉開展了中藥材續斷原植物川續斷(Dipsacus asperoides C.Y Cheng et T. M.Ai)規范化人工栽培試驗研究,對生產過程中的選種、選地、整地、播種前種子處理、播種量、種植密度及方法、施肥種類與方法、采種田管理與留種、主要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進行操作規范,初步探索出了一套規范標準栽培技術,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了川續斷規范化種植標準操作規程(Standard operation practice,SOP),可作為在類似生態環境地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中藥材生產、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現代農業技術進行推廣。
關鍵詞:續斷;川續斷;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規范化生產
中圖分類號:S567.23+9;S3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2-2493-06
Standardized Planting at Standard Operation Practice of Dipsacus asperoides(Trial)
WU Ming-kai1,HE Yao2,SONG De-yong2,TU Guang-hong2,WANG Wen-chun2
(1.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Materials Development / Key Lab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06,China; 2. Guizhou Hengba Medicine Co., Ltd., Guiyang 551417, China)
Abstract: An experiment of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adir dipsaci original plant Dipsacus asperoides C.Y Cheng et T. M.Ai, was carried out in Maige township, Qingzhen city of Guizhou province. Standard operation practice was conducted and concluded including seed selection, selecting suitable farmland, seed treatment, sowing quantity, planting density, fertilizer applying, seed collecting,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ling and harvest, and so on. Intercropping, rotation of crops was applied in cultivating, and fertilization or irrigation was based on the need of growth of D. asperoi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ltivating technology of D. asperoides with good quality and high yield was worth going to spread.
Key words: Radir dipsaci; Dipsacus asperoides C.Y Cheng et T. M.Ai; cultivation techniques; extermination of disease and insect pest; standard operation practice
《中國藥典》(2010版)記述的中藥材續斷(Radir dipsaci)為川續斷科(Dipsacaceae)植物川續斷(Dipsacus asperoides C.Y Cheng et T. M.Ai)的干燥根,川續斷在秋季采挖,除去根頭及須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發汗”至內部變綠色時,再烘干而得到中藥材續斷;續斷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止崩漏等功效,可用于腰膝酸軟、風濕痹痛、崩漏胎漏、跌打損傷等的治療;酒續斷多用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病癥;鹽續斷多用于腰膝酸軟等病癥。川續斷屬(Dipsacus Linn.)全世界約有20余種,我國有9種、1變種,其中2種為栽培種,主產西南地區。本屬植物的根、葉大多可入藥,具有補益肝腎、續接筋骨、抗骨質疏松等功效[1,2]。川續斷的野生資源以前非常豐富,隨著對續斷在保健及功能食品方面的開發越來越多,國際國內市場上對續斷的年需求量超過萬噸,導致野生資源出現濫采亂挖、竭澤而漁現象,野生資源已無法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亟待加強人工規范化栽培。川續斷人工栽培有十幾年的歷史,在開展川續斷規范化栽培試驗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前人栽培技術經驗,初步制定出了大田人工種植川續斷的規范化種植標準操作規程(Standard operation practice,SOP)。
1總則
1.1目的
為保證中藥材質量,促進中藥標準化、現代化,依據川續斷生長發育特性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的要求,制定本標準操作規程。
1.2標準操作規程各環節
本標準操作規程包括總則、產地自然條件、川續斷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主要病蟲害防治、規范化大田人工種植負責人員與設備、文件管理等環節,是川續斷藥材生產和質量管理的具體操作方法。
1.3使用要求
川續斷藥材生產應運用本標準操作規程進行管理和質量監控,保護生態環境,堅持“最大持續量”原則,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4適宜區域
本規程適用于貴州省內海拔1 000~1 400 m左右的區域,例如清鎮市麥格鄉、息烽縣青山鎮等中藥材續斷生產地,以及具有相似生態環境條件的種植生產區域。
1.5應用標準
下列文件被本標準引用,條款為本標準的條款。
GB3095-1996,國家大氣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5084-1992,國家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15618-1995,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02試行版);
國家科技部生命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研究項目實施指導原則及驗收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藥用植物及制劑進出口綠色行業標準》。
1.6術語定義
GAP(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指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
SOP(Standard operation practice)——指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標準操作規程。
最大持續量——即不危害生態環境,可持續生產(采收)的最大產量。
生物肥料——是利用生物活體或生物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或從生物體內提取的物質,作為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的肥料。
生物源農藥——是利用生物活體或生物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物質,或從生物體內提取的物質,作為防治作物病蟲害的農藥。
質量標準——是對藥材質量和檢驗方法所做的技術規定。
種苗——優良母株健康優質種子直接播種或分株育苗,得到的大小整齊無有害生物危害、長出3~4片葉、主根長10~15 cm的健壯苗。
感官性狀——系指藥材的形狀、大小、色澤、表面特征、質地、斷面特征及氣味等。
整齊度——同一批藥材形狀、大小相對一致的程度,用質量乘以(1±x%)表示。
異味——因栽培、管理、污染、病蟲害等所造成的不良氣味或滋味。
有害生物——凡對植物或植物產品產生危害的植物、動物或病原體的種、株(品)系或生理型。
無害化治理技術——以植物檢疫為前提,以病蟲測報為基礎,以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為中心,以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和農藥殘留為目標,所采取的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
病蟲傷害——因病蟲危害造成對藥材本體的損傷。
安全間隔期——最后一次施藥至采挖時允許間隔的最少天數。
2產地自然條件
2.1自然條件
川續斷規范化種植基地位于清鎮市麥格鄉小訓村,地理坐標為N 26°43′37″、E 106°27′55″,海拔1 308 m。清鎮市位于貴州省中部,處于N 26°24′-27°56′、E 106°07′-107°33′之間,境內以丘陵山地為主,喀斯特景觀突出而獨特,丘陵占59%,山地占31%,壩地占5.5%,水面占4.5%,海拔在1 200~
1 400 m。主要土壤類型中,硅質、硅鐵質黃壤占67.1%,黃棕壤占11.1%,石灰土占11.7%,紫色土占4.8%。土層比較深厚,礦物養分與有機質比較豐富。本地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 100~1 300 mm,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兩季,5~8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5%以上,陰雨天氣較多且時間長。年平均氣溫在13.5~14.5 ℃,多年平均氣溫在14 ℃左右,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310.8 h,全年無霜期279 d,空氣相對濕度為75%~85%,有春遲、夏短、秋早、冬長、冬暖夏涼等高原山區氣候特征。山地疏林及半濕潤荒地為野生川續斷主要分布區域之一[3]。
2.2環境質量要求
農田灌溉水質達到國家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1992二級以上標準。
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大氣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以上標準。
土壤環境質量達到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二級以上標準。
3川續斷生物學特性
3.1植物形態
3.1.1根粗壯,長圓錐形,主根明顯,單條或數條并生,外皮淡褐色或黃褐色,具細長須根。
3.1.2莖莖中空,莖直多分枝,具6~8條棱,具棱和淺溝,生細柔毛,棱上疏生刺毛。
3.1.3葉基生葉具長柄,羽狀深裂,先端裂片較大,葉端漸尖,邊緣有粗鋸齒;莖生葉對生,有短柄或無柄,葉片多為3裂,中央裂片最大,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有疏鋸齒,兩側裂片1~2對,較小,兩面被白色貼伏柔毛或刺毛;莖梢的葉3裂或全緣,具短柄,毛較少。
3.1.4花花小,多數,球形頭狀花序,直徑2~3 cm;總苞片5~7枚,花冠白色或淡黃白色,具4枚較深的裂片,花冠管基部漸狹窄,外側密被向下的長柔毛;雄蕊4枚,著生于花冠管上部,花絲細長,花藥橢圓形,紫色,伸出花冠外;雌蕊1枚,柱頭短桿狀而扁;花期7~9月[1]。
3.1.5種子瘦果長倒卵柱狀,包藏于小總苞內,淡褐色。果期9~11月。
3.2生長習性
川續斷喜溫暖而較涼爽濕潤的環境,耐寒忌高溫,適宜海拔1 000 m以上的地區栽培,對土壤的要求不太嚴,但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疏松砂壤土為佳[4]。海拔較低的悶熱地區種植川續斷,地上部分生長旺盛,但根莖產量低。積水地、黏土地不宜種植;土壤板結、肥力低的生地種植,地下根莖分叉嚴重,影響藥材的質量,且在陰雨天氣中容易發生根腐病。
3.3生態特性
3.3.1氣溫川續斷喜較涼爽濕潤的環境,耐寒忌高溫[4]。
3.3.2水分環境濕度是川續斷最重要的生態條件之一,川續斷要求較高的土壤持水量和空氣相對濕度。
3.3.3陽光川續斷是較喜陽植物,但在苗期有適度遮光條件下,生長更繁茂。
3.3.4土壤川續斷對土壤的適應范圍廣,但宜選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強、質地疏松、排灌良好、酸堿反應呈中性的沙質土壤或壤土種植,亦可選擇半陰半陽的緩坡山地,苗期可與玉米、油菜、麥類、果樹、經濟林等農林作物進行套種,但是在澇洼地不宜種植。
4栽培技術
4.1選地
選擇生態環境良好,土壤、灌溉水、空氣質量符合DB62/T 798-2002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要求,達到中藥材規范化生產產地環境要求,按照GAP規定執行,遠離污染源的疏松富含有機質、坡度小、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腐殖質沙壤土[4,5]作為種植地。
4.2整地
栽種前將土深耕20~30 cm,細耙,于栽種時再淺耕一遍,順坡開100~120 cm寬的高廂,廂面呈龜背型,四周開排水溝。
4.3種子來源
選擇川續斷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續斷的頭一年成熟飽滿種子(川續斷一級種子要求種子千粒重為3.59 g左右,種子長0.423 cm左右、寬0.133 cm左右)。
4.4采種
4.4.1采種田采種田應與商品生產田分開,單留;選擇水肥條件好、植株整齊的田塊做采種田;鼓勵從野生地采集種子育苗繁殖建立采種田。
4.4.2采種田管理播種至收獲階段執行本標準4.6、4.7、5等條款。
4.4.3采種每年的9~10月,選擇川續斷健壯植株上的果實,待呈黃褐色、充實飽滿時,摘回置陰涼通風處后熟數天,再曬干或晾干,抖出種子,棄去雜物,置干燥處貯藏備用。川續斷種子采收一定要及時,熟后易脫落散失。
4.5種子質量
川續斷主要利用種子進行繁殖, 種子要求純度≥90%,凈度≥90%,發芽率≥85%。
4.6播種
4.6.1種子處理播種前將川續斷種子用40 ℃溫水浸泡10 h,撈出攤于盆內或放在紗布袋中,置溫暖處催芽,催芽期間每天澆水1~2次,待芽萌動時可行播種。
4.6.2播種期播種時間可行春播或秋播,地勢較高、寒冷較早的地區,以春播為宜,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地勢低、暖和的地區,在秋播為宜,于采種后即行播種,此時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土地濕潤,種子發芽整齊,幼苗能安全越冬。
4.6.3播種方式與密度種子用量一般為37.5 kg/hm2左右,播種方式可穴播或條播。穴播,按行株距35 cm×40 cm開穴,穴徑17~20 cm,穴深7~10 cm,每穴播種10粒左右;條播,以行距25~30 cm開溝,溝深3 cm,寬7~8 cm,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播種后,先澆人畜糞尿,再覆1~2 cm薄土。
4.6.4壯苗指標川續斷壯苗要求具備3~4片葉、主根長10~15 cm、苗高10~30 cm。
4.6.5育苗期管理川續斷在育苗期的管理措施見表1。
4.6.6分株繁殖在川續斷采收時,充分利用藥用部分剩下的細根和根頭,重新栽種。分蘗苗的葉片可剪去部分,留下葉柄、心葉,以減少水分的蒸發,提高成活率。種苗最好當天栽種完,栽種密度為25~30 cm×50 cm,幼苗成活后能自然露地越冬。
4.6.7苗期管理苗期及苗移栽的第一年,倡導川續斷采用間作、套種玉米或大豆等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種植模式,既可增加土地產出、提高種植效益,又能有效除去雜草。
4.7田間管理
4.7.1定苗直播苗長到10 cm 高時,按株行距30 cm×50 cm進行定苗,間除的幼苗可用于補缺,也可移栽。
4.7.2肥水管理直播川續斷出苗90 d以后,結合除草施尿素225 kg/hm2,或用0.5%的云大120噴施葉面,若噴施后6 h內淋雨需重噴。育苗移栽的川續斷移栽20 d后苗返青,此時可追施尿素300 kg/hm2左右,所施尿素離苗5 cm 左右;追肥應在陰雨天氣進行;第二年開始萌芽生長時,有灌水條件的地方灌水1次,施一些磷肥,沒有灌水條件的田地只能雨季追施,一般施750 kg/hm2左右。
4.7.3激素不提倡使用植物激素。
4.7.4摘花蕾種植1年以上的川續斷到了7月份抽薹開花,為了集中營養使根莖粗壯,不留種的植株應及時割除花莖,葉片太旺盛的植株可以割除部分葉片。
4.7.5中耕除草除草主要在幼苗期進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除草次數,一般種植當年除草2次,以后每年除草1次即可。川續斷相對于其他藥用植物來說,田間雜草不是很多,每年植株封行后就不用除草了。
5主要病蟲害防治
5.1川續斷病蟲害防治
川續斷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法見表2。
5.2對川續斷病蟲害防治推廣生物無害化治理技術,實施綜合防治
5.2.1植物檢疫執行國家植物檢疫法規的檢疫檢驗規定,選用無檢疫性有害生物的健壯種苗,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檢疫條例》執行。
5.2.2農業防治主要是選用抗(耐)病蟲品種;對川續斷種子進行處理及土壤消毒,消毒藥劑及方法見表3;實行輪作,輪作期3~5年,不宜與煙草等易感根腐病的作物輪作;鼓勵輪作期用玉米、高粱間套種綠肥,通過生態循環種植培肥土壤;清潔田園,及時清除植株病殘體及雜草,并集中除害處理;控制用肥,使用無害化有機肥和符合國家標準的復混肥,禁止使用含植物激素的葉面肥。
5.2.3生物防治推廣使用生物源農藥,生物源農藥推薦品種、防治對象及方法見表4,保護和利用藥田有益生物及優勢種群,減少化學農藥施用次數及用藥量。
5.2.4物理防治利用誘劑、誘器或人工捕殺進行防治。可用糖醋誘劑、樹枝誘蛾把,堆草及施用樹葉來誘殺小地老虎,掘坑誘殺螻蛄。誘器主要是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
5.2.5化學防治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倡科學、合理、安全用藥;合理混用、輪換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或具有負交互抗性的藥劑,防止病蟲產生抗藥性;嚴格禁止使用國家規定的劇毒、高毒、高殘留或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農藥品種及其他高毒、高殘留農藥,以及含砷、含鉛類農藥,具體見表5。川續斷農藥殘留要求見表6。
6規范化大田人工種植負責人員與設備
6.1種植負責人員
①從事中藥材人工種植的人員均應具有基本中藥學、農學常識,并經過生產技術、安全及衛生學知識方面的培訓;②從事田間工作的人員應熟悉栽培技術,特別是農藥的施用及防護技術;③對從事藥材生產的有關人員應定期培訓與考核。
6.2設備要求
①藥材生產單位備齊藥材生產必須的儀器設備;②生產企業生產和檢驗用的儀器、儀表、量具、衡器等適用范圍和精密度應符合生產與檢驗的要求,有明顯的狀態標志,并定期校驗。
7文件管理
7.1文件
文件指一切涉及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的書面材料和實施中的資料記載,包括①藥材品種、育苗與移栽(時間、地點、面積)、田間管理(所用肥料、農藥種類、數量、時間等)等的原始記載;②種植基地土壤及水分的資料;③各種合同、協議書、生產計劃、實施方案、技術操作規程;④物候變化記載與小氣侯記錄資料;⑤藥材產量與質量記錄;⑥相關工作、技術總結等文檔;⑦文件管理,將上述文件資料全部歸入檔案收載;
7.2文件管理人員
文件管理人員指專門記錄相關文字材料、資料、數據等的記錄人員與專門整理、歸納、保護、入檔管理的檔案保管人員,記錄員要選用具有一定文化而且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檔案保管員要掌握檔案分類和保管的基本知識;記錄員、檔案保管員要求相對固定,專人負責。
參考文獻:
[1] 路安民,張志耘,陳書坤,等. 中國植物志-葫蘆科[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2] 艾鐵民. 中藥續斷原植物及續斷屬修訂研究[J]. 中國醫藥學報,1992,7(2):22-24.
[3] 于娉婷,何順志. 清鎮市藥用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J]. 西北藥學雜志,2008,23(1):20-22.
[4] 呂麗芬,袁理春,趙菊,等. 川續斷高產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07(23):150.
[5] 丁莉,武蕓. 五鶴續斷部分生物學特性及栽培管理研究[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3(2):144-14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