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的是在學生心理問題凸顯的今天,作為班主任如何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當好學生的心靈導師。分別從關注學困生、關注優等生、關注青春期三方面來闡述。
【關鍵詞】學生;心理健康;心靈導師
初中學生正處在一個特殊而重要的發展階段,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各種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在這個特殊階段,他們需要傾聽,需要理解,需要關愛,更需要一位心靈的領航人。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作為學校教育中與學生接觸最密切的班主任更應責無旁貸。班主任要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必須迎接挑戰。能否用科學有效的方法解決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能否做好學生心靈的導師,將對教育工作的成敗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關注學困生——拂塵去土,重現光彩
一般說來,學困生大多伴有厭學心理,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把學習當作沉重的負擔,成績普遍較差,自卑心理較重,自信明顯不足,不敢真正面對同學和老師,同時又渴望得到同學和老師的溫暖和關心。他們的心靈像塵封已久的金子,需要別人為其拂塵去土,重現他們應有的光彩。所以,教師應對他們特別“關注”。
首先要真正愛他們,愛得要深,要持久,要經常找他們談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和他們交朋友,幫他們樹立信心。要讓他們真正感覺到你的愛是真誠的,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開啟他們塵封已久的心靈。其次要從正面予以肯定,并且要不斷強化,讓他們在前后比較中肯定自我,接受自我。教師要對他們做到“四優先”,即優先提問,優先回答,優先批改,優先輔導。同時,對他們的評價要及時、客觀、中肯、善意,不能諷刺偏激,否則會前功盡棄。
二、關注優等生——指點迷津引領成長
很多教師喜歡優等生,認為優等生教起來省心,管起來放心。其實情況往往并非如此。很多優等生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尤其需要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開導與幫助。
優等生由于學習成績優秀,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追捧。他們好像是天之驕子,受到的優待也理所當然,鮮花和掌聲如同金色的光環環繞在他們周圍。加之他們大多為獨生子女,是父母長輩們的掌上明珠,這種過分的“一帆風順、甜言蜜語”很容易讓他們產生“唯我獨尊”的心理。基于這種心理,他們往往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甚而高傲自大,目空一切,他們中不少人耐挫力極差,受不了一點點打擊和委屈。如果處理不及時,得不到及時的開導和幫助,他們往往會怨天尤人一蹶不振,情況甚至比學困生還要糟糕。生活中這樣的實例不少。所以作為班主任更應該多關注優等生的心理變化,為他們指點迷津,引領他們健康成長,使他們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朱同學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優秀,積極上進,遵規守紀,是教師眼中、同學心中典型的優等生。我教她不久,就發現她太過于爭強好勝,認為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不能接受別人超過自己,考試時特別焦慮,心理素質非常不好。有一次因為一次小測驗沒有考好,就大哭一場,一連幾天情緒低落。于是我就借助這一次機會,找其長談一次,向她推薦一些中外勵志名著,并鼓勵她寫讀書筆記。經過一段時間,朱同學的耐挫力提高了,真正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看著她的進步,我著實為她感到高興。
三、關注青春期——與時俱進、引領成長
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優等生,都只有十三、四歲,剛剛進入青春期的他們,朦朦朧朧中開始對異性產生了好奇和興趣,甚至產生好感。他們萌發了與性相聯系的一些情緒情感體驗,滋生了對性的渴求但又不能公開表達這種愿望和情緒,所以他們常常體會到一種強烈的沖擊和壓抑。他們渴望理解,渴望得到異性的關注,想方設法地獲得有關異性的知識,有的萌生了“談戀愛”的想法,有的甚至已經談起了“戀愛”。這些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尤其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獲得了許許多多的有關性的信息。他們和我們那個時候所處的環境不同,心理狀態也不同。作為班主任,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一味抱殘守缺,或把他們的這種心理、這種行為視為洪水猛獸,當頭棒喝,粗暴禁止;或刻意回避,漠然視之,任其發展。這兩種做法都是有失妥當的。如今的班主任,應該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尤其是有關中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與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學生的心靈導師,引領學生安全地渡過青春期,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人生之三樂也。作為國家基礎教育中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班主任,雖不能像亞圣孟子那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但如能將自己的學生教育成健康向上的有用之人,做好他們的心靈導師,亦是人生之一樂也。
【參考文獻】
[1]吳思娜主編《21世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科學出版社龍門書局,2007。
[2]劉素梅主編《教師必備的心理素養》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第二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