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神經科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由此發展出了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該文結合英語新課程教學實踐,探討了對8種智能的理解,并聯系聽、說、讀、寫課堂教學活動,闡述其在初中英語教學設計中的啟示。
【關鍵詞】英語教學;多元智能理論;課堂教學;設計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兩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交叉領域——認知神經科學。根據這一科學先后提出了全腦教育理論,多元智能理論,這些新的教育理論帶來了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多元化改革。
一、關于多元智能教育理論
認知神經科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融合了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的新技術,向智能的本質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發起沖擊。在微觀上,致力于闡明各種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在宏觀上,又把研究擴展到腦的活動模式及人腦的認知過程。
認知神經科學已成為當前最熱門的交叉研究領域之一,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每個公民都在思考,哪個領域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教育而言,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怎樣評價教育對象的智力和能力?這些都與認知神經科學相關。
將認知神經科學的新成果運用于教育的研究日顯重要。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就根據人類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建立了多元智能理論。他指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如運動員的動作智能強于他人,外交官的人際智能突出,音樂家的音樂智能較強等。因而學校教育不能只強調數學和語言兩方面的發展,因為這并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學校應注意每個學生智能組合的不同,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不同的活動來發展學生的多種智能,同時根據學生智能的強弱項,個性化地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以使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
二、多元智能教育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多元智能教育思想的提出,對中學外語教育有很好的啟示。傳統英語教育往往只注重開發人腦的書面應答能力,對學生潛在的其它能力很少顧及。這使得很多情況下沒能做到因材施教,更忽視了學生潛能的開發。鑒于教學對象的多樣性,教學內容的多樣化,所以,應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通過各種通道探索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不僅使學生在現階段更好地學習,而且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以下是筆者結合英語教學實踐,對8種智能的分析理解,并聯系聽、說、讀、寫各種課堂教學活動說明其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1.語言能力智能(verbal intelligence):語言能力接受強的學生,熱衷于文字游戲,邊學習邊聽音響配音,刺激語言在腦中留下印記,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嘗試針對一個話題組織大家來想宣傳口號,也可通過小組辯論或要求學生記日記,每日輪流做口頭陳述。
2.邏輯數理智力(logical intelligence):針對邏輯數理強的學生喜歡研究數據,喜歡分析對比,愛好用歸納法的特征,在教學安排上可以安排字謎游戲(crossword puzzle)來激起對外語單詞的記憶。安排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可用預測法,請他們根據事物發展的邏輯順序,推測情節的發展。訓練作文時,可要求列出有條理的大提綱和小提綱。
3.空間智力(visual intelligence):空間能力強的學生在學習時喜好有圖片同時刺激腦的通路,在閱讀文章時常常在腦中勾勒相應的圖片。針對這些學生,課堂設計可以多安排看英語的視頻短片,看圖說話或看圖寫作文,還可鼓勵其用彩色的筆劃線做筆記,使書本上的知識看起來多姿多彩。
4.音樂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音樂智能強的學生,對節奏、韻律、旋律極為敏感。教師在課堂設計中可安排唱英文歌,在音樂聲中朗讀文章,把所學的知識編成歌詞,讓學生唱出來。
5.運動智力(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運動智能強的學生,課堂活動可多安排一些小品、短劇的表演,并且安排校外的修學游。
6.人際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人際智能強的學生在團隊中的學習效果要優于獨自一人學習。教師可在教室中設立“班級學習角”布置一些小組作業,團隊項目和協同完成的作業。課堂教學中,嘗試單詞、故事接龍等教法。
7.自我解析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針對自我分析智能強的學生,可多安排一些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鼓勵學生把自己設想成閱讀材料中的主人公,每節課末留下“留白”的時間供這類學生反思當日的所學。
8.自然科學能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自然科學能力強的學生,對自然界的事物和活動尤為感興趣。教師可組織學生到大自然的課堂中學習。在學習自然界動物植物時,可把課堂做成一個小型的陳列館,引導學生探討自然與人的問題。
以上是筆者在學習多元智能組合理論后,對教學的反思和在課堂中的探索。事實上每個教師都應該是教學的探險者,開拓者。根據學生的不同智能組合和學習強項,在課堂中采用多感官協同記憶,通過刺激學生不同的學習通路,讓學生體驗英語的實用性,激發有效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Patsy M.Lightbown and Nina Spada.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賈冠杰.英語教學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3]葉瀾,楊小微.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省蘇州市草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