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進行到今天,的確讓我們的教學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還是不難發現,我們一些教師在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理解和操作上還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教師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新”,而忽視了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導致部分課堂教學環節陷入誤區。
誤區一:教學只求“表面熱鬧”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留心一下現在的語文公開課,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場面。老師發話:下面請同學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沒有分工,沒有具體的要求,討論的是無需動多少腦筋就能馬上在文中找到答案的問題。老師話一停,教室里一下子熱鬧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如果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發言的總是班上的那些優秀的學生,不少人只是旁觀者,他們坐在旁邊或是埋頭不語,或是偷偷在做別的事,成了被合作學習遺忘的人。幾分鐘后再聽得老師一聲擊掌,討論戛然而止。小組中的優等生總是首席發言者,至于其他學生—有困難的學生,只不過是南郭先生搭便車而已。
誤區二:濫用“鼓勵性評價”
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因此,現在的課堂上,經常能聽到“你真棒!很好!”的贊揚,回答的不好的學生老師也能給他一個“不錯”的鼓勵,老師對于學生的回答往往不能“毫不含糊、正確地評價”,一節課上,表揚不斷,掌聲此起比彼伏,讓人感覺這種評價很不真實。
誤區三:過分依賴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時確實能提高課堂效率。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等優勢,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有些課過多依賴多媒體,盲目地使用多媒體,使語文課變成了美術課或音樂欣賞課,從而使學生忽略了對知識的掌握,成了多媒體的觀眾。
誤區四:過分追求完美的課堂
多年來,“完美”一直是我們課堂教學追求的一個目標、一種境界。尤其是我們的公開課,我們過分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開頭怎么導入,中間怎么過度,亮點安排在什么地方,結尾如何掀起一個高潮,每個環節大約需要多少時間,我們在備課時都進行精心設計。課堂上,師生之間回答,一切順著事先設計好的路線推進,教學過程如行云流水,可以說教師語言精練到沒有一個“閑”字。
因而,這樣的課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課堂上,教師在按部就班的教學,創新的理念較少,隨機應變的教學機制沒有。
那么,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我們到底要追求些什么呢?
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指出:理想課堂應具有六個特征:一是參與度,即有學生的全面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二是親和度,即師生之間有愉快的情感與智慧交流;三是自由度,即自主地選擇學習的方式方法等;四是整合度,即整體地把握學科知識體系;五是練習度,即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手動口的程度;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和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
我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良好的課堂應有如下幾點追求:
一、課堂教學的“主體化”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學科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充分明確自己的職責與任務,當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并通過創設問題情景,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生的需要;通過啟發、誘導、設疑等導向作用,使學生輕松愉快地獲取信息,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認知,學會創新。
二、創造環境與時機,引領學生實現知識向智慧的轉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的教學要激發學生對智力勞動的愛,使學習具有思想、感情、創造、美和游戲的鮮艷色彩,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任何人的成長和發展都是在一定的時空中、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過程中實現的。新課程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一個更為寬廣、更為自由的空間。為了使我們所傳授的知識、理論和思想與學生產生“共鳴”,加強學生的“內化”,教師要通過精心的課堂設計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最佳的環境與時機,創設一個“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這些知識不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學生個體認識中最前沿的問題,這樣,教學過程中才會出現“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這樣一種認識過程的飛躍,實現知識向智慧的轉化。
三、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和動機,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強大的合力,對學生學習起著潛移默化的導向和促進作用,因此,它是主動學習的保障。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和需要,巧妙地創設和利用課堂上隨機出現的情境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欲望,努力創設和諧向上的心理環境。
1.走進學生,走進課堂 要使課堂精彩,在課前必須先走進學生,了解學生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上再把這些問題交還給學生。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講《故鄉》一課,在上課之前,先走進學生,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然后進行歸類:一、一般疑問;二、回鄉途中的“我”;三、閏土;四、楊二嫂;五宏兒和水生;六、離鄉途中的“我”;七、寫景。錢老師和學生們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課堂氣氛融洽。錢老師說:“教師的教學必須致力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思考力去獲取知識,從而使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了思考力。”
2.巧用評價語言 為了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教師還要注意肯定性(下轉第18頁)
(上接第19頁)
評價語言的選擇和及時使用,現在的學生知識面廣,思維活躍,我們只要對他們多留意,多幫助,他們的閃光點是隨處可見的,教師要及時選擇恰當的肯定性評價語言進行鼓勵。特級教師魏書生的課,學生學的活躍,教師上的輕松,除了他的教學設計巧妙外,他善于運用教育心理學組織課堂教學,不能不說是非常突出的特點。或表揚,或小聲提示,恰到好處的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
四、用激情塑造課堂的精彩
長期以來我們似乎總是感到課堂缺少些什么。冷靜審視,我們的課堂不是缺少教學的方法與技巧,不是缺少現代的設備與手段,不是缺少先進的思想和理念,缺少的是情感,是教師的情感、學生的情感、師生互動的情感。課堂的生動,在于學生的生動;課堂的精彩,在于學生的精彩。作為老師,惟有用心,才有創造生動、塑造精彩之可能。情感是語文課堂的靈魂,是語文教學的最高技巧,是語文學習的生命,語文課堂要讓師生激情燃燒起來。近日,我參加了省語文評優課觀摩活動,無錫的胡老師用他那充滿感情又帶著深沉的語言朗誦了《再別康橋》,教師的激情不僅吸引了學生,同時吸引了眾多的聽課老師和評委,當然他的激情更加帶動了學生的熱情。聽他的課,我仿佛在欣賞蔡琴的歌—舒緩而又深沉。
五、用你的個性點亮你的課堂
課堂教學是師生精神的旅游和探險,是師生向未知方面挺進的旅程,它隨時可能遇到曲折和阻隔,但也隨時可能發現美麗的通道和亮光,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航行。
我很榮幸的參加了“2008全國第二屆初中語文‘新課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師精品課觀摩研討活動”。我尤為欣賞朱震國老師的課,朱老師的教學風格是親和的,儒雅的,他在課堂上具有非凡的親和力,給學生的感覺是:可親的,有修養的,他一流的普通話,富有磁性的朗讀,讓全場師生情不自禁為他喝彩(后來我才知道,他長期擔任上海教育電視臺特邀主持人)。他的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以四問貫穿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向老師提問”,面對全國各地的老師,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敢于向自己挑戰的勇氣實在令人可敬!正如全國特級教師蔡老師所說:“真正精彩的語文課是在師生利用或開發語文資源的探究過程中自然生成的,而不是事先精心預設的。”無疑,這種充滿個性的課是精彩的。
課堂教學是師生心靈碰撞的陣地,是師生生命對話的舞臺,“體驗”與“共享”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行為動詞,“真實化”和“生活化”才是課堂教學最理想的生活圖景。“教學有方,但無定方”,錢夢龍曾說:“真正成功的語文老師,靠的是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功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全方位的輻射和滲透。”因而我們的課堂,應該是充滿智慧的。我們要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真正實現“課開始,情趣生;課進行,興趣濃;課結束,趣猶存”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崇實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