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學課堂應該是充滿智慧活力,高效低耗的。因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特別是喚醒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是我們都在探討的課題。“定標設疑、自主合作學習、實驗探究論證、總結反饋提高”的教學法(以下簡稱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一種嘗試。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在教師引導啟發下,讓學生親自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實踐活動。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踐活動;高校課堂教學模式
一、定標設疑
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和具有適當難度的題目,編制啟發性程序思考題要設置臺階,步步遞升,使學生“跳一跳摘得到”,處于不斷的積極思維狀態,向“最近心理發展區”前進。
問題要具有啟發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在物理教學中,無論怎樣設問,都必須體現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和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例如《家庭安全用電》一節可圍繞如何安全用電設計問題,(1)家庭安全用電主要指與的安全;(2)為了保護人身安全,采取哪些措施?(3)為了電路設備的安全,又需要安裝哪些裝置?(4)哪種安全隱患是當前電路的最大危害?等等。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歸納出安全用電的注意事項。加上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恰當的比喻,適時的實驗演示,啟發學生總結出造成觸電事故的幾種常見情況,應用已有知識指導學生進行模擬家庭電路的安裝,從而牢固掌握安全用電的要點。
二、自主合作學習
圍繞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相互討論,相互解答,取長補短、及時補充、訂正共同提高。教師不僅要參與學生的討論,要特別關注自學能力相對薄弱的小組,適時給予點撥或幫助;更重點要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解決基本問題;對基礎扎實拓展能力強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他們學習時間的寬度。這樣不僅有利于減少兩極分化現象,而且有利于實現學生個體發展的最優化的教學目標。
這樣安排教學,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都有充足的時間去分析思考問題,發現疑點,展示其特長減少惰性,特別是減少學困生的惰性,可以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盡可能減少兩極分化和避免出現學生掉隊。
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難度較大的題,學困生回答有困難,回答效果不佳,那樣會增添他們的心理障礙;而學習較好的學生便能順利答出,他們嘗試到成功的樂趣,強烈的求知欲望得以調動,勇于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得到鍛煉。要做到提問有針對性,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師對正確的給以肯定、表揚,不全面的地方委婉的指出,鼓勵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
三、實驗探究論證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物理教學中以實驗為手段,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播是物理教學特點的充分體現。實驗教學的形式靈活多樣。實驗時間可以安排在課上進行,也可以讓學生課后完成。比如:“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安排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使學生明白為何一定要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多次實驗的目的?有利于學生掌握杠桿原理的實質。“自制桿秤的實驗”安排在課后完成,一方面,學生選擇器材需要時間,另一方面,制作過程精細度較高也比較費時。這樣安排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制作,學生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制作的桿秤也是形態各異。實驗器材的選擇既可以選用實驗室配備的,也可以讓學生自備器材,作為教師盡可能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去探究。例如:利用礦泉水瓶可以完成很多探究。用裝有水的礦泉水瓶完成凸透鏡的放大功能、在瓶身不同高處扎孔可以探究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與海綿組合可以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在瓶內加一些熱水后迅速倒出蓋緊瓶蓋可以顯示大氣壓的存在等等。
對實驗中的現象,讓學生展開廣泛深入的討論,最后教師引導,糾正錯誤,大家形成共識,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例如在學習《變阻器》時,學生們完成了“用自備的鉛筆芯使電路中的電流連續變化”的實驗,現象很明顯。接著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鉛筆芯有哪些缺陷?如何改進?能用別的器材替代嗎?我們先讓學生說出缺陷,然后讓大家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改進,怎樣才能服務與人類。通過討論,學生們對變阻器的學習興致很高。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堅持做到以下幾點:(1)凡是課本上的演示實驗,我們必須全部做給學生看;(2)精心設計和修改實驗,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在實驗中加深對所授知識點的鞏固;(3)對于每一個實驗現象,我們都進行仔細的分析討論總結。
四、總結反饋提高
討論的目的在于歸納知識,找出規律,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學生的認識有差異,在統一爭議方面,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重要。
通過師生共同的討論,歸納小結已水到渠成,如變阻器的原理、主要的作用和連接方式等知識點,學生已理解并掌握了。
眾所周知,“聽懂”和“學會”之間還是有差異的。因而適時適量恰到好處的練習是提高認識,鞏固已學知識的必要手段。練習是學習活動中的實踐,通過實踐去檢驗已學理論的真實性、可行性,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發現規律,就要掌握規律,應用規律。結合整個教學過程出現的容易出錯的知識點布置一些針對性的練習題。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新教材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高效率、易操作的教學方法,其中各個環節可根據教學實際作適當刪減,前后順序也可調整。總之,依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情境的不同,優化并形成不同情境下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大面積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正余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