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教學要重視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知識的縱向和橫向聯系,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從而突破定向思維的瓶頸。
【關鍵詞】發散思維;求異;拓展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要培養創新型人才,不但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發散思維就是通過多問、多思、多變等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探索、思考問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去思考。要善于收集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科學加工,從而收到“一個信息輸入,多個信息產出”的功效。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所謂“發散”思維即求異思維,它從一點出發沿著多個方向達到思維目標。即在思考問題時要注重多方位、多角度,解決問題時要注重多方法、多方式。那么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本人就多年來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創建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倡導大膽質疑
學生天性好奇,求知欲強,教學活動須遵循這一規律,注重學生對問題的質疑,熱情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讓他們展示個性,展露靈性。因此,作為課堂氣氛的調控者,教師應把多數的時間留給學生,啟發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和設想,發表意見和觀點。而不是什么都由老師來越俎代庖,要將“健談的教師”轉變為“健談的學生”,將課堂還給學生。老師要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師生心理相容,學生才能形成強烈問題意識和大膽地質疑。
為此,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實踐,形成良好的質疑氛圍。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課前,要求學生做好自我預習,自主去分析知識點,并初步提出自己的觀點。
2.摒棄填鴨式教學,每節課應將多數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總結,教師只是適時點評,并對一些好的見解和解法進行肯定和推廣。
3.作業應精心地設計,要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從而有利于對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
通過這些訓練,學生思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教師也可從學生的觀點中吸取自己所疏忽的東西,從而達到教學相長。
二、創設情境,傳授策略,拓展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學生思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培養下逐步形成的。物理教學同樣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品質。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范例,傳授給學生一些常見的發散思維方法,使其掌握一些發散思維的基本規律。
1.巧設疑問。宋代的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卻無疑?!苯虒W過程實質上是先設疑再解疑的一種過程?!霸O疑”,是提出問題;“析疑”,就是分析問題;“解疑”是解決問題。巧妙地“設疑”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那么如何“設疑”?(1)物理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情景進行設疑。(2)從知識的系統性著手, “溫故而知新”,可根據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的設疑。(3)從理解層次上入手,可以從不同層次上分析問題??梢允菧\層的;也可以拓展到深層的“弦外之音”。比如密度教學時,作出密度圖像后,設計一個問題:你能從圖象中找出質量和體積的關系嗎?讓學生從圖像中淺而易顯分析出同種物質其質量和體積成正比,從而引伸到同一種物質的密度與質量和體積無關。
2.求異留同。求異思維是一種不循常規求變異,從多方面、多個角度尋求答案的思維模式。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核心,它具有獨創性、多面性。它強調思維的靈活性和知識的遷移性。求同思維強調思維活動的記憶性。求同思維是求異思維的基礎,求異思維是求同思維的發展。
(1)打好基礎,抓“求同”。只有夯實雙基,才能為“多變”打下堅實基礎。歸納規律,突破系列,許多物理現象,盡管有所差異,但萬變不離其宗,抓住其規律后,一系列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比如飛機機翼上下兩面的形狀為什么不同?火車進站為什么要求旅客要站在警戒線以外?兩艘輪船為什么不能靠近行駛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利用了流速大壓強小的規律。
(2)靈活思考,求“變異”。語言是變化繁多的,在訓練中不要就題論題,還應培養學生轉變思維、逆向運用、多解多變的全方位能力。①一題多解,促進“思維發散”,比如在學習電能表與電功時,求電路中的最大電流,可以先用電路中最大功率除以額定電壓,也可以將各個支路的電流算出來然后將其相加再求總電流。讓學生進行比較,擇優選用。②深挖內涵,求“變異”,以機械效率為例,機械效率的定義式:η=(W有用功/W總功)*100%,還可以進一步引伸出滑輪組機械效率簡單計算η=(G/nF) *100%, 進而得出滑輪組機械效率與物體上升高度無關。
(3)逆向運用,求“新穎”。在貝爾實驗室創辦人塑像下鐫刻著一段話:“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有的東西?!苯處熞笇W生探索非常規解法,去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總之, “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币虼耍谖锢斫虒W中,應重視學生體驗思維的過程,重在培養思維能力,“發散”思維對學生尤為重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促進新課程改革,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陳樓中學)